星期二, 2月 28, 2012

暖化致珠峰不宜攀


有懷疑論者指出雪山溶雪減少了,所以暖化已停下來,事實卻是暖化已導至積雪減少,所以已沒有那麼多雪可以溶了,這惡果只是其中之一、還有雪水少了也引起水源問題、不少滑雪場也因積雪減少而縮短可滑雪時間。

暖化致珠峰不宜攀
AM730 (2012年02月28日)

曾21次征服喜瑪拉雅山珠穆朗瑪峰(Mount Everest)的攀山好手Apa Sherpa警告,全球暖化導致該峰嚴重缺雪,攀登該峰愈來愈困難。Sherpa憶述,自己89年首次攀上珠峰,當時山上被雪覆蓋,但現在山上卻盡是光禿的岩石。他指,缺雪容易造成岩石崩落,鞋釘也無法抓地,令登山變得愈來愈危險,珠峰更可能在未來數年變成不宜攀爬。

原文連結

星期四, 2月 23, 2012

真的假不了

早前看到網上的華爾街日報報導"全球變暖說乃是騙局",除了提出氣候門的指責,還說近十年來地球並沒有變暖,看過不少懷疑論的理由,不少都互相矛盾,如一時說地球暖化是自然現象、一時說沒有暖化、一時說冰川沒有溶化、一時又說冰川溶化減慢、一時又說有暖化但不知原因,似乎懷疑論者大都段章取義,可是卻有不少人相信而引用來反駁地球暖化論,不知是否香港天文台也看到那編報導,在他們的網志看到以下文章;

真的假不了(2012年 2月 09日)

2009 年 11 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快要在哥本哈根召開之際,英國 East Anglia 大學氣候研究小組 (CRU) 的一台電腦被黑客攻擊,導致數以千計的電郵被散布在互聯網上。部份電郵被氣候變化懷疑論者精挑細選出來質疑 CRU 數據的完整性及全球溫度變化趨勢的可靠性。由於 CRU 持有的全球溫度數據集[1] 廣泛被氣候科學家利用來評估地球溫度長期變化,一些嘗試否定全球變暖的推測和評論迅速在互聯網上散播到世界各地,媒體的推波助瀾更使事情如滾雪球般壯大。這次事件被稱為「氣候門」[2]

事後,多個獨立團體或委員會展開調查。所有調查報告認為沒有證據顯示 CRU 的工作存在欺詐或不正當行為[3-6]。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這些起着平反作用的重要報告未能得到媒體的注意,相比事件初發時的報導,有關糾正過往錯誤指控的報導少之又少[7]。結果,在一些博客文章及專欄中,「氣候門」有時仍被錯誤引用為氣候科學的陰謀論。

除了CRU 的數據集,美國 NOAA[a] 及 NASA GISS[b] 的數據集也經常用來評估全球溫度趨勢[8]。最近,一羣科學家,包括獲得 201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Saul Perlmutter,在互聯網上發表了一個名為「Berkeley Earth Surface Temperature」的獨立研究報告[9],目的是解決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對溫度分析的一些爭議。研究共分析了 16 億個分別來自 3 萬 9 千個觀測站的溫度記錄,數量是早前氣候研究所涵蓋的觀測站數目的 5 倍以上。他們得出的結果顯示地球陸地平均溫度自 1950 年代中期以來上升了約 1oC,與早前 NOAA、NASA 及 Hadley Centre/CRU[c] 的結果非常吻合 (圖一)。Berkeley 的研究結果重申了全球變暖的事實。

李細明、李子祥

備註:

[a]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b] 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空間研究所

[c] 哈得萊中心 (Hadley Centre) 隸屬英國國家氣象局,是英國主要的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與 CRU 合作整理全球溫度數據集。






圖一      陸地表面十年移動平均溫度的距平,距平參考為 1950 年 1 月至 1979 年 12 月
的平均。灰色部份為不確定範圍。來源:Berkeley Earth Surface Temperature Project。


參考:

[1] Climatic Research Unit of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http://www.cru.uea.ac.uk/

[2] Climatic Research Unit email controversy,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imatic_Research_Unit_email_controversy#cite_note-SAP-Report-59

[3] Oxburgh Report Clears Controversial Climate Research Unit, ScienceInsider, April 2010.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insider/2010/04/oxburgh-report-clears-controvers.html

[4] The Independent Climate Change E-mails Review. http://www.cce-review.org/pdf/FINAL%20REPORT.pdf

[5] Final Investigation Report Involving Dr. Michael E, Man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http://live.psu.edu/pdf/Final_Investigation_Report.pdf

[6]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Panel set up by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to examine the research of the Climatic Research Unit.http://www.uea.ac.uk/mac/comm/media/press/CRUstatements/SAP

[7] The Fake Scandal of Climategate, Skeptical Science. http://www.skepticalscience.com/fake-scandal-Climategate.html

[8] WMO Statement on the Status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10,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March 2011.
http://www.wmo.int/pages/prog/wcp/wcdmp/statement/documents/1074_en.pdf

[9] Berkeley Earth Surface Temperature Project. http://berkeleyearth.org/index.php


天文台網誌

星期四, 2月 09, 2012

The society must be better than the individual

個人並不太殷賞蔡子強,但他這編文卻情理兼備,我無法不認同。

The society must be better than the individual/文﹕蔡子強

【明報專訊】正在上映的電影《選戰風雲》,片中有如此一幕,由佐治古尼(George Clooney)飾演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莫理斯(Mike Morris),在選舉論壇被質問,反對死刑的他,如果被殺的是他的太太,看法還會否一樣?

熟悉美國政治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是1988年總統大選,挑戰老布殊的麻省州長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在電視辯論中讓他一敗塗地的一條題目。當時主持Bernard Shaw問他﹕「州長,如果Kitty Dukakis(杜的妻子)被姦殺,你會否覺得兇手應該被判死刑呢?」結果杜卡基斯木無表情的給了以下一個答案﹕「我不會,我想你知道我畢生都反對死刑。」事後,很多觀眾都感到杜卡基斯的答案,流於麻木不仁,似乎對寢邊至愛的生死,無動於中,印象大打折扣。這晚之後,杜氏的民意支持度由原本的49%,急跌至42%,大勢頓去。

面對這個兩難問題,今次莫理斯又如何回答呢?

社會應該比個人更加冷靜理性

莫理斯說,他個人會想把這個殺人犯置諸死地,甚至不惜為此鋃鐺入獄,但在政策討論層面,他卻不會如此倡導一個公共政策的立場,因為﹕

「The society must be better than the individual」(社會應該比個人更加優秀)。

上個星期在本欄寫了一篇〈Good People, Bad People, No Other Difference〉,呼籲大家不要以「蝗蟲」這類侮辱性字眼來形容祖國同胞,讓兩地傷口進一步撕裂。那篇文章引起好些迴響,有讀者回應,說我是「針唔拮到肉唔知痛」、「唔係孕婦,唔明白孕婦搵唔到醫院位生仔幾慘」、「學者生活在象牙塔,感受唔到小市民生活有幾窘迫,前線員工有幾大壓力」……

對於這些批評,說我沒有切膚之痛,容我謙卑的受下。但我只是想帶出一點,在討論公共政策時,市民的遭遇和困難,固然應常在我心,但卻也應該超越情緒的層面,把之昇華,抽離和冷靜的去思考問題,想出解決方法,因為﹕「The society must be better than the individual」,社會應該比個人更加冷靜、更加理性、考慮問題更加周詳。

同情,就等於要不分青紅皂白?

例如,前一段時間,當內地遊客來港「掃貨」,「掃貴」奶粉,甚至讓市面缺貨時,有網民便一哄而起,提出要徵收「奶粉離境稅」,甚至連電視新聞也來湊熱鬧,煞有介事的炒作了一番,儼然成了解決問題的一大良策,不支持者便是不知民間疾苦。

父母親為孩子張羅奶粉而四出奔波,那一份焦慮和壓力,當然應該體諒,但社會整體卻不能陷入同樣情緒化當中,應該想出更周詳、妥當的解決方法(例如敦促政府檢視奶粉供應),而非單純為了同情,便附和一些太過民粹、草率的建議,連可行性也未想清楚,便急不及待表態附和,以示自已「撐」這些可憐父母。如今相隔一段時間,大家冷靜下來,平復下來,對於當日鬧得熱烘烘的「奶粉離境稅」建議,相信只會報以一笑。

再舉醫院產科牀位緊絀和雙非嬰問題為例,在連日傳媒的報道和渲染下,問題被描繪成像是因為大量雙非孕婦「衝關」,於是兵臨城下,危城告急。因此,找不到醫院牀位的本地孕婦,在心力交瘁、求助無門下,便轉而控訴「蝗禍」。

我再次重申,我同情本地孕婦的遭遇,亦同意要設法解決,但卻同時想指出一點,不錯,2010年的雙非嬰兒有3.2萬多名,佔全港出生嬰兒總數近三成七,問題看似十分嚴重,亦驟眼看似是攤薄本地醫療資源的罪魁禍首。但大家卻有否想過,這其實是政府近年口口聲聲說要「發展醫療產業」,但卻規劃失誤下出現的惡果。就是為了要賺內地同胞錢,所以要歡迎他們來港產子。以2012年為例,政府把非本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數額定為3.5萬名,當中在私立醫院的是3.1萬名。比較起來,2011年頭11個月,公立醫院非符合資格人士經由急症室入院分娩的人數,為1453。這些資料不是什麼秘密,在食物及衛生局去年12月13日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中都可以找到。我的一名學生,中大政政系畢業現在負笈海外留學的Edwin,最近便在facebook詳列數據剖析有關問題,我希望《明報》的讀者有機會一看。

不用祭起「蝗蟲論」,也可把問題說清楚

所以要解決問題,不用祭起「蝗蟲論」這面大旗,只要把矛頭指向政府,要其為過去所謂「發展醫療產業」的規劃失誤負責,把政策重新修訂,削減非本地孕婦來港產子的配額。這都可以通過理性的政策討論,把問題說得清清楚楚,想出解決方法,而不用訴諸仇恨和歧視的語言。

我贊成一處地方的公共服務應該讓本地人優先享用。周二,公民黨的代表要求衛生署停止向雙非孕婦發出預約產前檢查,或分娩證明書,預留牀位給本地孕婦及港人內地配偶孕婦使用。同時,又促請政府聯同內地相關部門全力打擊中介公司及其活動,並嚴懲闖關者。我相信,這些都是對症下藥的良策。過程中,公民黨沒有祭起什麼「蝗蟲論」,已經把訴求說得很清楚。

至於自由行和自駕遊,我認為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討論。究竟香港的基建、配套等容量,能否容下如此數目龐大的遊客?沈旭暉所提的巴哈馬經驗,對香港有否參考價值?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政策語言去討論的。我也不想見到在繁忙地區如旺角、銅鑼灣等,書店、本土特色店等被連鎖電器舖、名牌店、化妝品店、藥房等crowd out,弄至無處容身,讓香港日漸喪失本土特色,但這是一個旅遊業的規劃問題,自由行是否應該放緩?自駕遊是否應該叫停?這都是政策選項,毋須以「蝗蟲論」來看待問題。

不是不要同情,而是應該超越

讓我再重申,我們不需要用「蝗蟲論」這類充滿歧視和侮辱性的語言,已經可以把政府政策上的失誤及思慮不周,說得清清楚楚。矛頭應該指向特區政府,而不是讓一整個族群的人,為少數人所犯的劣行,當上出氣袋,背上十字架。

我們當然應該懷同情和仁愛之心,去看待市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折騰,也應該對自身的幸運,多懷感恩,但這卻並不表示我們需要透過滿口憤慨、衝動的說話來證明自己。如果我們真的想為問題尋求出路、解決方法,就應該多從政策的語言,而非仇恨的語言,來切入問題,討論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慾之輩,人心肉做,當遇上困厄、利益受損的一刻,也難免會怒火攻心,我自己也不例外,但當整個社會去面對有關問題時,就不能這樣,就應該超越,因為,「The society must be better than the individual」。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星期二, 2月 07, 2012

50%以上美國人認為伊朗有危險性

剛看新聞說50%以上美國人認為伊朗有危險性,美國人就是這樣,容易受政客的鼓動,說人家有危險性就去制裁人甚至動武打人。

伊朗對美國會有甚麼的危險性...只是伊朗不聽美國的話..

就算伊朗真的發展核武也不用來攻擊美國吧...那來對美國的危險..

國不夠強就會這樣,不聽美國話就要打、樣衰也要打..

最危險的國家其實就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