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7月 14, 2013

習慣成自然的監控時代

來自明報新聞網

一周經緯﹕習慣成自然的監控時代

【明報專訊】國際傳媒繼續跟進斯諾登的去向,但相較之下,他所披露的內容,卻漸漸無人問津。在網上討論區,不難發現不少人對美國政府監控網絡感到「沒什麼出奇」,甚至對情報人員要全天候監聽排山倒海的無聊資訊「寄予同情」。

斯諾登「鋒芒」蓋機密

至於美國監聽盟友的「醜聞」更加石沉大海。消息曝光之初,德法兩國政客反應激烈,要向美國興問罪之師;法國官員更摩拳擦掌,甚至有說要暫擱醞釀多時的歐美自由貿易談判。不過,歐美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上周一(8日)如期在華盛頓召開。雖然私隱保護亦在議程,但在英國反對下,議程不包括討論美國涉嫌監聽歐洲盟友的指控,理由是國防安全事務非歐盟權限云云。《金融時報》上周中引述雙方消息指會議氣氛良好。

《經濟學人》上期社論便「警告」歐洲不要因網絡監控跟美國對幹,否則只會自招損失。社論首先指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本身也從事情報活動,高調批評美國只徒顯得「偽善」。最重要的是,歐盟還得要靠美國情報保護。果然歐洲擺完姿態後,一切依舊。

歐洲國一丘之貉難問罪

歐美屬「同聲同氣」而且各國之間對互相竊聽心知肚明,何監控本國國民的也不止美國一個。 法國《世界報》上周末披露法國情報機構對網絡通訊的監控,稱是「法國版稜鏡」。惟報道出街引起迴響不大, 法國情報機構的經費及監控程度跟美國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法國人的反應跟美國人倒十分相似:有什麼好奇怪的?

正所謂「太陽之下無新事」,美國監聽歐盟其實並非新聞。2000年,美國間諜系統Echelon曝光:這個由美英聯同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在冷戰時期設置的監聽綱絡,涉嫌監聽歐洲企業。當歐盟要討論此事時,阻撓的也是英國,理由亦是國安事務非歐盟範圍。歐盟後來成立委員會調查,翌年9月發表詳細報告,指Echelon涉嫌監聽歐洲企業,呼籲各國跟美國交涉,發展新的加密技術防範,並敦促英國退出該監聽計劃。當然,建議執行與否全視乎政治意志。報告發表後數天便發生九一一恐襲,在反恐安全大前提下,此事亦不了了之。

反恐旗幟壓倒一切私隱

這當然不是說歐美關係十分融洽。自由貿易協議談判才是真正戰場。歐盟及美國是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有研究指若達成協議締結自由貿易區,雙邊貿易可望每年增長1800億美元。但箇中涉及問題複雜,歐美之間的關稅其實已很低,但雙方產品監管不同,加重貿易成本。歐洲安全標準很多時較美國高,美國因此希望歐盟放寬規定,讓更多美國貨打入歐洲市場。這當然引起歐洲消費者憂慮。而今次談判前,法國已先下馬威,高舉「文化例外」的 旗幟(意即文化要受保護,不能交由自由市場自生自滅),反對將影音產品納入談判範圍。

最後歐盟委員會屈服法國要求,方令談判順利展開。若說竊聽觸動不到歐洲人的神經,歐美自由貿易談判所涉及的問題卻觸動了歐洲的核心價值,過程相信十分漫長。

林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