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22, 2016

熊市

現在肯定是熊市,上一個像樣的熊市是2011年4月開始,2011年9月結束,但今次的熊市從2015年4月開始已運行了10個月,更像是2007年10月尾開始的那次大熊市,到2009年3月共運行了16個月,若今也運行16個月,熊市就要到今年8月才結束,不過那次在2008年10其實已差不多到底,所以若長線投資入貨,可能還等多3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了。

以上是從熊市運行時間上看,有資料再試從PE及息率做比較。

星期二, 12月 08, 2015

C觀點-高鐵工程為何會超支

文章提到以西九文化中心超支250億,回想起這個西九大白象正是當年泛民一手搞出來,本來西九計劃是私人企業主導可以為香港提供大筆收入,現在的西九管理局正是當年泛民要求而設,變成政府工程,搞了這麼多年也未正式提供服務,也不見得比私人商業搞更能帶動社會文化建設及提升文化氣氛。

泛民現在又是要全力使高鐵變成另一大白象,誓要推倒一地兩檢,沒有一地兩檢跟本就廢了高鐵的武功,同現有的東鐵綫沒有分別,高鐵沒人坐到時損失的是香港人的投資,但政客不會理,因為這正好給他們籌碼反對政府,更方便他們鼓動市民。

C觀點-高鐵工程為何會超支

高鐵工程一再延誤,而且嚴重超支接近200億,引起社會譁然。

其實,何只高鐵超支,港珠澳大橋(超支55億)、沙中綫(超支41億)、蓮塘口岸(超支87億)、西九文化中心(超支250億)等都無一倖免。而機場第三條跑道,更尚未動工已需提高工程預算,現時的預期造價,已比2010年的預算高500億。

公共工程超支的情況,在全世界都很普遍。通常,經濟環境不好時,政府就會藉投資公共建設去刺激經濟。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物價與工資水平都比較低,導致工程預算亦容易偏低。到工程開工的時候,經濟就逐步好起來,工資與建築材料都上漲,工程自然超支。

此外,大型工程常有同一工種同時開工的情況;譬如,要拉電綫的時候,同一時間需要很多拉電綫的工人,令工資上升的速度更加離譜。一般私人的小工程,由於分散在不同的時間開工,就不會有這種現象。

此外,一般公共工程,當初為了爭取社會支持,有關官員及承建商都會傾向壓低工程的預算。但工程上馬後,承建商就會以各種理由要求補償;裡面的真真假假,外人不容易判斷。

政客多會在這個時候出來擾擾攘攘,他們其實是在造秀,並非真的想為市民節省公帑。當初若非他們阻撓工程進行,工程根本不用承擔這麼高的通脹代價。再者,他們除了懂得謾罵之外,根本沒有識見,不懂得事前堵塞合約的漏洞,更不懂得找出問題的根源,令社會可以不用一再付出同樣的代價。

回歸以來,公共工程超支的情況似乎比港英年代嚴重,原因是政府今天的定位已變,社會要求政府更加問責,不容政府把公共工程與地產發展項目混在一起招標。

我相信,在英治年代,地鐵的工程一樣會超支,但當年市民並不會太上心,因為超支不必動用公帑,而是由地鐵公司自行承擔。地鐵公司之所以願意包底,因為政府把地鐵沿綫的地產發展權也一起讓地鐵包了,而不是像今天那樣,只是把高鐵的興建合約給了港鐵。地鐵在地產項目有錢賺,才有能力承擔工程上的超支。但港鐵沒有與高鐵有關的地產收益,工程的超支費用唯有要求政府按合約填補。

把地產項目與公共工程混在一起,雖然好像帳目不清,卻可以令承包公司以更積極的態度去監控工程成本,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按合約追討賠償。

只可惜,現時社會上的主流聲音似乎都不太贊成這種混合式的公共工程承包方式,認為會造就地產霸權,推高樓價,最終會令小市民受苦。然而,如果講實效,之前的模式似乎比現時的由議員監管更為有效。以西九文化中心為例,如果當初交由地產商承包,不但不用超支250億,而且很可能已可以提供設施供市民享用,香港的文化發展可能已得益不少。

星期六, 9月 12, 2015

可悲的香港

本來只想說說泛民對湯家驊可以話如共產黨一樣不容異見,有這樣的泛民香港那有可能會有一個和諧的社會,但今日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又說出不搞「三權分立」、強調特首在特區三權之上,似乎要把大陸那一套落後及不斷產生貪官的制度加諸香港,香港面對這樣的泛民及中共,那來光明前途。

星期五, 5月 15, 2015

精神分裂 (紅猴股評)

而家自己都係咁,早年低位入咗同現在被人忽略但係長遠覺能有發展嘅公司都會以投資心態持有(基本會以30周線作止賺或止損管理),但那些被熱炒的股票就會以投機心態買入,並同時定一個交近的止損位作風險保護。

精神分裂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9,6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上週以「雙重標準」為題,其實我不是全然反對雙重標準,因為無論投資,又或做人做事,遇到不同情況,可靈活變通用不同策略應對,若所涉及標準不大一致,大可坦然解釋背後理念,不然很容易誤導別人。香港股市自今年4月以大成交大升,不少股民擔心已界泡沫,但回看2007年真正泡沫爆破前的「港股直通車」大升市,恒生指數及國企指數在兩個多月分別升了55%及85%,而今年是次引起全城注目的升市,恒指及國指自3月上旬低位至4月尾,則分別升了19%及26%,加上大升後整體估值水平仍不算高,所以還未算是泡沫。不過無論是否泡沫,急升後的股市就算調整一下也不為過,投資者還是莫忘風險。

現時雖非到達泡沫階段,但很多股票的股價已由先前的過低,急升至高於合理估值,甚至是偏高階段,月前建議參考過往數年,待股價於每年預期波幅低位買入,若升至高位可考慮沽出的策略,於資金充裕的市況未必能再行之有效,在投資策略上需作微調。

現今市況,其實策略上不只是要雙重標準,而是需用精神分裂去面對,我現在會將自己分為「投資的我」與「投機的我」去應對,雖然傾向去扮演「投資的我」,發掘一些仍未被市場發掘到的好股,不過市場資金充裕下,此路將越來越難,好像有些連沒有很強「中國因素」的公司,股價也靜靜升了不少。除非心如止水,若要在此資金市爭取更多機會,那有時便需扮演「投機的我」,以高於正常最高估值的股價買入受市場追捧的股票,但不能忽視投資風險,買入時實帶有市場藉資金充裕繼續谷高估值的投機心態,會做好風險管理。當然,一切不好逆自己性格行事,若你是較保守的,便好好全心扮演「投資的我」這角色;就算想進取點,也要好好適度分配自己的時間及金錢,去才小心扮演一下「投機的我」。

原文

星期一, 4月 13, 2015

要賺大錢機會難逢

我不是年輕人,但多年才等到的大牛市不參與實在對不起自己,取重要是風險管理,就如文早指出見頂後能否逃生。

要賺大錢機會難逢
黃國英錦囊 2015 04 13

「現在是否牛三?」
點樣算係,點樣算唔係?係又點,唔係又點?「今次升浪會有幾耐?」答案顯而易見,見頂大幅回落之後就自然水落石出。 大部分人好奇怪,還是有所謂書生心態,好似要答完一大堆無謂問題才可以有資格入場,又或者將投資當作是一場辯論比賽。

我們目的是要賺錢,而不是吟詩作對。 真正關鍵的問題,是升浪是否已經在目前水位終結,答案是未的話,下一條問題是萬一睇錯,會輸幾多,跟住已經可以釐定注碼出擊,然後才慢慢想甚麼潛在契機可以逆轉形勢。

近兩日有朋友勸自己見好就收,完全不明白他們夠膽輸為甚麼不能夠膽贏。這種升市幾年才會逢一閏,不去嘗試好好把握,就有如手上得一對東都唔肯拆,叫食混一色,到回復過去幾年那一種爛牌歲月,就只會慨嘆那些年曾經如此好炒,手執靚牌卻白白錯失良機。

年輕人放膽去博
其實對於年輕人來講,今次無論如何,一定要博。即使最後輸到一乾二淨,在泡沫中實戰的經驗是極其重要,只有在這種過程之中,才會真正認識自己,知道在快速高壓的環境中會如何反應,贏錢時會否不可一世,鬆懈變得盲目,而見頂之後又能否灑脫逃生,以及有沒有能力去觀察逆轉的契機,還有如何管理風險的技巧。 

沒有經歷,就只會一世停留在紙上談兵,問類似上述的廢問題。如果要輸幾十萬去換今次的經驗,自己覺得抵過讀大學,沒有九七股災,就不會成就今日的我。 不必擔心,人生總會遇到幾個泡沫,試鍊之後肯定他日可以派用場。

星期一, 3月 02, 2015

守財奴的預算案


想評一評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番查一吓原來也有評論過2011年的財案,看看今年的,再看看2011年,未看過之前11年的已覺得今年財案乏善可陳,只有短期的派糖,沒有長期解決問題的方案願景,錢不是沒有,2011年的方案沒有這麼多盈餘也有推出更多醫療及安老服務的項目,今年這些問題更見迫切但財政預算案裡就看不到有新項目,未來基金也沒有特定用途,可以說是一種偷懶的手法,避開對香港長遠規劃的責任。

難得的是一個守財奴的預算案在短期的派糖下居然可以得到近年民評新高,唉!

星期二, 2月 24, 2015

變質的學生運動

大多數人就算不支持但都會同情學生運動,因為年青學生給人的印象是滿腔熱血、純真、正直、不為利益驅動,可是現在的學生卻似乎只為目的,會如一般政客的用各種手段混淆視聽,失去了純真、正直,就跟政客沒分別。

星期三, 2月 04, 2015

保育流於口號 香港喪失文化寶庫

以前植民政府可能一直存在忘本的教育及制度建設,似乎新的特區政府並沒有改變,反而中國文化及歷史上的教育比植民時期做得更差,特區政府不著重文化建置,只推功利實用主意的語文及通識教學,到頭來惡補就推沒有文化內涵的國民教育....

以香港政府人事的眼光作風,甚麼甚麼局...唉...到頭來又只會變成用錢多但作用少的官僚機構。

保育流於口號 香港喪失文化寶庫

【明報專訊】近年大陸的移動遊戲崛起,令到金庸小說版權大受追捧,這兩年不少大陸朋友托我向「明河社」查詢手機遊戲授權,有部分公司更開出近千萬元人民幣授權費。其實金庸小說已經經歷單機遊戲及網絡遊戲階段,早在90年代,台灣智冠一口氣簽下六七套小說改編遊戲,最著名的《金庸群俠傳單機版》更被遊戲迷視作武俠遊戲的經典,而當年版權費只需數萬港元。到了2000年,網絡遊戲興起,金庸的遊戲授權費提升至數十萬港幣,期間先後推出了由台灣開發商研發的《金庸群俠傳網絡版》及《笑傲江湖》。

金庸小說改編價值翻百倍

近年大陸開發商開始關注小說改編遊戲的熱潮,中國搜狐以數百萬人民幣取得《天龍八部網絡版》改編權,並由子公司北京暢遊研發及發行,遊戲上市後大受歡迎,創下年收十億人民幣的紀錄。到了2012年的手機遊戲時代,之前沒人問津的金庸短篇小說,例如《碧血劍》及《連城缺》等,都受到遊戲商追捧,14部金庸小說全數授出,為「明河社」帶來近億港幣的收入。

上年11月,被倪匡評為「天下第一」的《天龍八部3D》手機遊戲正式登陸中國Android及IOS平台,第一個月的銷量額竟然突破1億元人民幣,業界為之嘩然!12月份的銷量額更加突破2億人民幣,成為大陸目前收入最高手遊之一。

天龍八部推手遊 一個月銷量破億

這個重量級的金庸手機遊戲《天龍八部3D》將會於近期回歸香港及澳門,負責這產品宣傳的是項明生,項明生被媒體稱為「宅男教主」,他曾經是Sony PS系列的宣傳推手,項明生會於2月11日遊戲開測日,聯同女神連詩雅及男神王宗堯在「利舞台」舉行「天龍八部3D武林大會」,而屆時漫畫版《倚天屠龍記》主編馬榮成,漫畫版《天龍八部》美術總監邱福龍,漫畫版《射鵰英雄傳》主編李志清會一同出席,揭開這次由金庸帶起的遊戲武林大會。

金庸先生由1955年開始創作《書劍恩仇錄》,直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期間創作了14本驚世巨著,倪匡先生用16個字來評價金庸小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金庸的小說影響全球三代華人。我和倪匡先生於2010年成立了「香港小說會」,我們都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夠向香港政府申請成立「金庸博物館」,我們相信這個博物館將會成為全球華人朝聖之地,金庸小說絕對是香港人最值得驕傲的文化寶典。

建金庸博物館 遙遙無期

可惜和政府多次洽淡下,得出的結果令人氣餒:第一,為了公眾利益,香港政府不會撥款支持某個人的作品,例如2013年由我策劃的「衛斯理50周年展」就申請不了創意香港的贊助;第二,香港土地緊張,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地方用做永久文化館,例如「李小龍展館」至今還沒法落實等。我作為一個小商人,不了解政府官僚制度,只是對於相關的官員一方面不斷叫口號支持創新及創作,另一方面又提出不同原因去拒絕保育香港特有的本土文化,我相信再過幾十年後,香港人除了那些冷冰冰的建築群外,那活生生文化寶庫,將會慢慢消失。

施仁毅

Gameone董事長

香港遊戲產業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