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29, 2010

美國是貨幣貶值戰爭的罪魁禍首

美國有毒金融產品累及全世界,現在美國的美元政策更會加深全球的經濟危機,美國正是重複大蕭條時的錯誤,歐洲居然會跟隨美國...

貨幣貶值戰加劇大蕭條

【明報專訊】「貨幣戰爭」就是指各國政府為了獲得相對貿易優勢,而爭相讓本國貨幣貶值,這種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被不少學者認為是造成1930年代全球經濟持續大蕭條的主因之一。

自1929年美股大崩潰後,美國GDP大跌近五成,商品貿易大跌逾三分之二。美國大蕭條造成了全球性的破壞,德英等工業國家百萬計人失業。同時,美國金融機構急於收回國外的短期貸款,令歐洲多國銀行陷危。1931年9月,通縮和失業壓力迫使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隨之大幅貶值,從而觸發一浪高於一浪的國際貨幣貶值浪潮。各國都想通過貶值來達到減少進口,增加出口創造就業的目標,結果就令全球經濟進一步萎縮。

同時,彼此金融聯繫密切的國家,就組成了諸如英鎊、美元、日圓集團等相互對立的封閉貨幣集團,擴大了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其後美國宣布一次性提高進口關稅30%後,其他國家隨即競相報復,激發全球貿易戰,導致國際貿易數年內急劇萎縮50%。

星期二, 9月 28, 2010

打不還手仍然不夠!

外國人每每對中國或是敵意國家的行為放大,日本在我國領海捉人,中國只是口頭上強硬要日本放人,跟本沒有任何武力行動,外媒就以經說中國強硬表態令人懷疑其成熟度,...是民族主義和領土爭端而牢騷不斷的專制國家。

就算不是有領土爭議的時候,西方國家要求別國釋放自己國民也是常做的事,甚至是更過份要求別國輕判毒犯,又不見那些媒體作出批評,那些西方媒體更像是眼紅中國崛起而幸災樂禍的人,一邊偷笶一邊說:你要和平崛起啊,那就不單要打不還手,更加要打不還口。

星期五, 9月 24, 2010

最終泡沫

看完華爾街,戲中故事比現實世界讓人看得舒服,興風作浪的人是會得到報應,但現實世界這些人卻仍然享受高薪厚職。

戲中提到會有最終泡沫爆破,我想最終泡沬就是美元美債,全世界都會波及,可憐中國及日本持有大量的美債資產。

反對申辦亞運

用百幾億是否可推動香港運動風氣可能有用,但政府講嗰百幾億只是用來建場館,並不是軟件推動的投入,這些錢用來做基金直接資助本地運動員應該有更大作用。

辦亞運只是燒煙花,並不是投資,不會有持久的作用,請一些的好大喜功的官員不要浪費香港人的金錢。

澳門遊路線

Google 地圖用來計劃旅遊行程十分不錯

檢視較大的地圖

星期二, 9月 21, 2010

操作未有機會進行

原先想把部份內銀H股賣出換入A股銀行ETF的操作始終未能進行,滬深股市下跌了幾天但DBX滬深銀行或金融ETF都持續上升,但這並不是金融板塊比大市強,番查ETF的每日資產淨值都是跟大市下跌,那即是ETF的溢價廣大,那進行操作也沒有意思。

另繼續留意是否要進行止損止賺操作。

星期五, 9月 17, 2010

美國是最大的匯率操縱國

基本經濟學指出價格由供應及需求決定,美國政府是唯一真正的美元供應者,他不斷的印美元增加供應都是想控制美元逐步下跌,美國反過來指責中國操縱匯率,只不過是他不能隨心所地要人民幣跟隨他自己的意思起舞。

不少人都以為能在市場自由賣買就是自由市場,沒有操控,事實上控制供應也是操縱市場的方法,這個美國玩得出神入化。

題外話:
香港政府一直說不干預地產市場,但同樣香港政府是香港唯一真正的土地供應者,他不可能置身事外,香港政府要像維持香港金融"稳定"一樣般維持地產市場的稳定,否則貪婪的人只會最大化自己的利潤(如金融危機中的銀行家),社會的整體利益反而給損害了。

星期四, 9月 16, 2010

未來的買賣操作

1. H股內銀換入A股銀行基金
無論是香港或中國的內銀股都是弱勢,不少人都提出看淡的理由,但估計10年內銀的PE只有9-10倍,國內銀行股更有1至3成的折讓,PE就好像金融海潚時的國際銀行,市場是否如當時的過份看淡,個人組合已有內銀股,不過旣然A股比H股平,會把部份內銀賣出換入日股銀行ETF。

2. 止損操作
嘗試學習越高越買,最近在高位買入了SOHO、瑞房及DBX可選ETF, J O'Neil 除了教人在股價在整固及創近期新高時買入,也教人要止損,所以設定止損位適時止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