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21, 2012

而家係乜嘢世界

點解香港變到咁可怕,學校想自主開國教科感到有好大壓力,只要讚成國民教育,唔理內容好唔好都會遭人圍攻,商人唔想涉入政治都唔得,作家唔政治表態更加唔得,你唔出聲唔讚同佢哋都係有罪,有所謂支持公民教育的網站貼出拒絕所有大陸人來港的文章,跟白人的種族岐視沒有分別。

這些就是他們想要的「公民教育」,不如叫「拒國教育」還名正言順。

星期日, 10月 14, 2012

有曾俊華在,樓價易升難跌

樓價增長遠超經濟,張炳良表憂心,但我們的曾俊華司長卻指樓價遏抑措施見成效。

曾司長對樓價急升好像沒有感覺,但對樓價些微下跌卻敏感許多,當初推措施時地產界叫苦,樓價只跌了幾個百分比,他就已顯得十分擔心,話要放寬遏抑樓市措施,跟著樓價急升,升得比下跌更快更多,他現在卻說樓價遏抑措施見成效,樓價沒有不正常等等的話。

以前以為是曽蔭權的問題,現在換了特首,他還是這樣,可以肯定,有他在,樓價易升難跌,香港要繼續為高樓價付出代價。

星期日, 9月 16, 2012

借機發洩

破壞公物、搶劫財物,若咁都係愛國行為,不如話有人借機發洩,或博大霧搶嘢。

星期五, 9月 14, 2012

兩股力量較勁

現在國民教育的爭咬,骨子裡是兩股力量的冲突,一方是親共(不是親中)而另一方是香港本士主義。 對我來說,兩方我都不同意,本來應是建立國家情懷,增進香港下一代對國家歸屬感的國民教育被親共媚共人士變成推舉共產黨的教育,本土主義還不借機發難,把國民教育變成去國家化的通識教育。

兩面都幫唔落,但像我這樣看法的人在這裡自己説說還可以,我想在政圈搵飯食的人,若不選邊站,只怕兩面不是人而難在政圈立足,香港的社會政治氣氛也越來越兩極化,容不下較溫和中立的民主派。

星期三, 9月 12, 2012

反國教演變成反愛國

反國教學者教學生中國人要愛國是落伍,學民思潮認為不用有國家情懷。 一個國家的國民若都沒有國家觀念,我想亡國是必然的。

星期二, 9月 11, 2012

政客利用民眾的恐懼

政客除了用漂亮的言語迷惑群眾追隨,還會利用民眾的恐懼,不斷誇張宣傳存在或不存在的威脅,並強調只有選他才可以對抗這威脅。

我相信民主,但也看到群眾是容易受政客及傳媒影響,小布殊就是利用群眾對恐怖活動的恐懼而贏得連任,民主制度有機會讓人民改變錯誤,但不保證可選擇正確。

星期四, 9月 06, 2012

配票

今次香港立法會選舉每人有兩票,會自己配票,一票給反對派,一票給建制派。

星期五, 8月 10, 2012

搵飯食


在網上及朋友間聽到不少 NGO 都只是搵飯食,之前不理會但之後又想把這說成是災難,許多時積極做實事的就給人罵,反而得把口只懂批評的就得到支持....

揭「膠災」組織指政府積極環團冷淡

【明報專訊】7月25日,颱風韋森特襲港後的第三天,環團DB Green成員兼愉景灣居民Tracey Read獨自到家附近的三白灣沙灘拍照,本來準備組織義工協助清理被颱風上岸的垃圾,竟發現沙灘上滿佈透明膠粒,經驗告訴她,這是大件事,於是她找伙伴通報政府,然後再向40多個環保組織求助,最後政府部門翌日來了,回應的環團卻屈指可數。她坦言這教他們失望,批評環團和媒體初期置之不理,但當事件鬧大了,就只懂炮轟政府及涉事公司。

一開始便參與「執膠」行動的組織 Sea Shepherd 的 Gary Stokes 說:「就像房屋火,我們到處打響警鐘求救,竟然無人理會,於是我們自己也跳進火場,忙與政府一起救火,可惜為時已晚,房子燒了,這時才有人指摘說『為什麼隱瞞』、『為什麼不通報』。這令人非常灰心。」

批環團媒體只懂炮轟政府

竭力「救火」的Tracey憶述「膠災」鮮有人提及的一面,她指發現膠粒後翌日,政府即派出數十人到愉景灣清理,而中石化及中海集運的代表也在第三及第四日分別與他們見面,當時才知道跌落海的膠粒竟有150噸之多,「還以為颱風把幾箱膠粒由堅尼地城碼頭那邊吹過來……到了周末,我們陸續收到各個沙灘發現膠粒的消息,才知道情嚴重」。

事件揭發後的第六天(7月31日),DB Green與政府、中石化等代表開會商討行動計劃。到8月4日,即事件揭發的第10日,本地主流媒體才開始報道。但Gary表示,早於7月27日至8月1日,他們已向44間本地環團、及80間本地及海外傳媒發新聞稿,要求外界關注,但僅有數間環保機構回應,另只有一家報章以小篇幅報道。他更點名直斥綠色和平「根本不知自己在說什麼……他們只懂說媒體想聽的批評話,光說話不做事!」

魚胃有膠粒非新鮮事

Tracey亦說:「現在只好花更多時間解釋這些謬誤。其實香港海域一向有不少膠粒,在魚的腸胃內發現膠粒絕非新鮮事,只是從未有人關注……而最近有魚排發現魚類死亡,其實與這些膠粒並無直接關係。」

綠色和平項目經理張韻琪否認指摘,認為綠色和平對事件是以事論事,團體有責任向政府施壓及表示對現的擔心,機構亦有於社交網站上呼籲會員自發到就近沙灘清理。

香港人對清潔海灘等環保議題一直不感興趣,DB Green過去每月組織的清潔沙灘活動,通常只有10多人參加,最多亦只有150人,但市民今次的反應遠超預期。上周日,上千名義工千里迢迢到南丫島協助清理,令他們特別感動,「那天在我們最累、差不多要倒下時,見到近千人走了一個多小時山路到東澳幫忙……是他們的活力支持我們……」他們更盛讚清理沙灘的食環署工人,「他們才是真正的無名英雄」。Tracey希望乘事件引起的公眾對沙灘清潔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