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17, 2017

超級穩固變超級惶恐

本來覺得劉銳紹近一兩年的對香港民情已失去洞察力,文章可讀性已不高,但今天這編文章卻又十分認同。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最近講話,反對憲政民主、司法獨立、三權分立,強調中國的審判機構只能堅持黨的領導,不能跌入「西方的陷阱」。其實,這類內容長期存在,但周強這次說得很直,不再修飾。


在高層的指揮棒下,御用筆桿子紛紛搖動起來,甚至提出「中國人的基因與外國人不同,所以不能接受司法獨立。」離奇怪誕的「理由」,可以納入世界笑話大全。


北京為甚麼這樣煞有介事地反對司法獨立和三權分立?從近期形勢可見,中共高層的確擔心失控,甚至被推翻。所以,最近的政法會議傳達了習近平的話,明言必須確保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這兩點已蓋過了國家安全。


中共有此擔心,不奇怪,因為國內外的形勢變化已對它構成巨大挑戰。在外,強敵圍攏;在內,經濟危機隨時變成政治危機。此外,人民的腦袋已不再相信共產黨的教義。記得習近平上台不久,即提出「七不講」,還採取了很多限制措施,但效果不彰,人們不公開講,但心裡卻愈來愈相信:「七不講」的真身是「應該講」。可見,中共愈擔心失控,愈是強硬操控,結果愈是失控。


在中共的意念中,法律也要為政治服務,三權不應分立,而應該互相配合(習近平2008年來港視察馬術場地時已這樣公開說過);工農商學兵政黨,黨是領導一切的。可惜,這是封建王朝的思維,與今天的現代化社會完全脫節。中共起家時要打倒這種思維,但如今卻與這種思維言行一致。


其實,看中共今天的現狀,可謂穩如泰山,經濟、外交、軍事、科技均有實力,大有條件進行實質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改革,進一步強化根基。可是,它在政權利益大於一切之下,反其道而行,把中華民族可以跳出政治桎梏的大好機會浪費了和封殺了,把超級穩固變成超級惶恐。如果這種思維不改,即使中共可以控制整個地球,但它仍然不會放心;因為它只可以控制地球的表面,卻控制不了地殼之下的運動和千度熔巖,早晚也會大地震,熔巖噴薄而出。
歷代執政者也不會吸收歷史教訓,這也許就是他們的獨有基因。」

來源
夫子自唱: 劉銳紹

星期五, 9月 30, 2016

保護利潤定坐貨保持上升潛在利潤

上年大時代沒有好好保護利潤,沒有在年中高位放股票,年尾由賺變蝕。

現時股票再次由高位回落,又在盤算要不要放股票了,暫時只是放了少許,心中就如標題所指,不知今年最後可不可能把利潤保留到最後。

星期一, 2月 01, 2016

顧全大局的港鐵小股東

今日港鐵小股東大比數通過了高鐵包底方案,比起立法局入面啲議員,佢哋更懂顧全大局,我想他們都想香港好,不像現在的大小政客,口說為香港但其實都多為自身利益又或是只想著反政府反大陸而不斷制做問題。

星期五, 1月 22, 2016

熊市

現在肯定是熊市,上一個像樣的熊市是2011年4月開始,2011年9月結束,但今次的熊市從2015年4月開始已運行了10個月,更像是2007年10月尾開始的那次大熊市,到2009年3月共運行了16個月,若今也運行16個月,熊市就要到今年8月才結束,不過那次在2008年10其實已差不多到底,所以若長線投資入貨,可能還等多3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了。

以上是從熊市運行時間上看,有資料再試從PE及息率做比較。

星期二, 12月 08, 2015

C觀點-高鐵工程為何會超支

文章提到以西九文化中心超支250億,回想起這個西九大白象正是當年泛民一手搞出來,本來西九計劃是私人企業主導可以為香港提供大筆收入,現在的西九管理局正是當年泛民要求而設,變成政府工程,搞了這麼多年也未正式提供服務,也不見得比私人商業搞更能帶動社會文化建設及提升文化氣氛。

泛民現在又是要全力使高鐵變成另一大白象,誓要推倒一地兩檢,沒有一地兩檢跟本就廢了高鐵的武功,同現有的東鐵綫沒有分別,高鐵沒人坐到時損失的是香港人的投資,但政客不會理,因為這正好給他們籌碼反對政府,更方便他們鼓動市民。

C觀點-高鐵工程為何會超支

高鐵工程一再延誤,而且嚴重超支接近200億,引起社會譁然。

其實,何只高鐵超支,港珠澳大橋(超支55億)、沙中綫(超支41億)、蓮塘口岸(超支87億)、西九文化中心(超支250億)等都無一倖免。而機場第三條跑道,更尚未動工已需提高工程預算,現時的預期造價,已比2010年的預算高500億。

公共工程超支的情況,在全世界都很普遍。通常,經濟環境不好時,政府就會藉投資公共建設去刺激經濟。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物價與工資水平都比較低,導致工程預算亦容易偏低。到工程開工的時候,經濟就逐步好起來,工資與建築材料都上漲,工程自然超支。

此外,大型工程常有同一工種同時開工的情況;譬如,要拉電綫的時候,同一時間需要很多拉電綫的工人,令工資上升的速度更加離譜。一般私人的小工程,由於分散在不同的時間開工,就不會有這種現象。

此外,一般公共工程,當初為了爭取社會支持,有關官員及承建商都會傾向壓低工程的預算。但工程上馬後,承建商就會以各種理由要求補償;裡面的真真假假,外人不容易判斷。

政客多會在這個時候出來擾擾攘攘,他們其實是在造秀,並非真的想為市民節省公帑。當初若非他們阻撓工程進行,工程根本不用承擔這麼高的通脹代價。再者,他們除了懂得謾罵之外,根本沒有識見,不懂得事前堵塞合約的漏洞,更不懂得找出問題的根源,令社會可以不用一再付出同樣的代價。

回歸以來,公共工程超支的情況似乎比港英年代嚴重,原因是政府今天的定位已變,社會要求政府更加問責,不容政府把公共工程與地產發展項目混在一起招標。

我相信,在英治年代,地鐵的工程一樣會超支,但當年市民並不會太上心,因為超支不必動用公帑,而是由地鐵公司自行承擔。地鐵公司之所以願意包底,因為政府把地鐵沿綫的地產發展權也一起讓地鐵包了,而不是像今天那樣,只是把高鐵的興建合約給了港鐵。地鐵在地產項目有錢賺,才有能力承擔工程上的超支。但港鐵沒有與高鐵有關的地產收益,工程的超支費用唯有要求政府按合約填補。

把地產項目與公共工程混在一起,雖然好像帳目不清,卻可以令承包公司以更積極的態度去監控工程成本,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按合約追討賠償。

只可惜,現時社會上的主流聲音似乎都不太贊成這種混合式的公共工程承包方式,認為會造就地產霸權,推高樓價,最終會令小市民受苦。然而,如果講實效,之前的模式似乎比現時的由議員監管更為有效。以西九文化中心為例,如果當初交由地產商承包,不但不用超支250億,而且很可能已可以提供設施供市民享用,香港的文化發展可能已得益不少。

星期六, 9月 12, 2015

可悲的香港

本來只想說說泛民對湯家驊可以話如共產黨一樣不容異見,有這樣的泛民香港那有可能會有一個和諧的社會,但今日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又說出不搞「三權分立」、強調特首在特區三權之上,似乎要把大陸那一套落後及不斷產生貪官的制度加諸香港,香港面對這樣的泛民及中共,那來光明前途。

星期五, 5月 15, 2015

精神分裂 (紅猴股評)

而家自己都係咁,早年低位入咗同現在被人忽略但係長遠覺能有發展嘅公司都會以投資心態持有(基本會以30周線作止賺或止損管理),但那些被熱炒的股票就會以投機心態買入,並同時定一個交近的止損位作風險保護。

精神分裂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9,6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上週以「雙重標準」為題,其實我不是全然反對雙重標準,因為無論投資,又或做人做事,遇到不同情況,可靈活變通用不同策略應對,若所涉及標準不大一致,大可坦然解釋背後理念,不然很容易誤導別人。香港股市自今年4月以大成交大升,不少股民擔心已界泡沫,但回看2007年真正泡沫爆破前的「港股直通車」大升市,恒生指數及國企指數在兩個多月分別升了55%及85%,而今年是次引起全城注目的升市,恒指及國指自3月上旬低位至4月尾,則分別升了19%及26%,加上大升後整體估值水平仍不算高,所以還未算是泡沫。不過無論是否泡沫,急升後的股市就算調整一下也不為過,投資者還是莫忘風險。

現時雖非到達泡沫階段,但很多股票的股價已由先前的過低,急升至高於合理估值,甚至是偏高階段,月前建議參考過往數年,待股價於每年預期波幅低位買入,若升至高位可考慮沽出的策略,於資金充裕的市況未必能再行之有效,在投資策略上需作微調。

現今市況,其實策略上不只是要雙重標準,而是需用精神分裂去面對,我現在會將自己分為「投資的我」與「投機的我」去應對,雖然傾向去扮演「投資的我」,發掘一些仍未被市場發掘到的好股,不過市場資金充裕下,此路將越來越難,好像有些連沒有很強「中國因素」的公司,股價也靜靜升了不少。除非心如止水,若要在此資金市爭取更多機會,那有時便需扮演「投機的我」,以高於正常最高估值的股價買入受市場追捧的股票,但不能忽視投資風險,買入時實帶有市場藉資金充裕繼續谷高估值的投機心態,會做好風險管理。當然,一切不好逆自己性格行事,若你是較保守的,便好好全心扮演「投資的我」這角色;就算想進取點,也要好好適度分配自己的時間及金錢,去才小心扮演一下「投機的我」。

原文

星期一, 4月 13, 2015

要賺大錢機會難逢

我不是年輕人,但多年才等到的大牛市不參與實在對不起自己,取重要是風險管理,就如文早指出見頂後能否逃生。

要賺大錢機會難逢
黃國英錦囊 2015 04 13

「現在是否牛三?」
點樣算係,點樣算唔係?係又點,唔係又點?「今次升浪會有幾耐?」答案顯而易見,見頂大幅回落之後就自然水落石出。 大部分人好奇怪,還是有所謂書生心態,好似要答完一大堆無謂問題才可以有資格入場,又或者將投資當作是一場辯論比賽。

我們目的是要賺錢,而不是吟詩作對。 真正關鍵的問題,是升浪是否已經在目前水位終結,答案是未的話,下一條問題是萬一睇錯,會輸幾多,跟住已經可以釐定注碼出擊,然後才慢慢想甚麼潛在契機可以逆轉形勢。

近兩日有朋友勸自己見好就收,完全不明白他們夠膽輸為甚麼不能夠膽贏。這種升市幾年才會逢一閏,不去嘗試好好把握,就有如手上得一對東都唔肯拆,叫食混一色,到回復過去幾年那一種爛牌歲月,就只會慨嘆那些年曾經如此好炒,手執靚牌卻白白錯失良機。

年輕人放膽去博
其實對於年輕人來講,今次無論如何,一定要博。即使最後輸到一乾二淨,在泡沫中實戰的經驗是極其重要,只有在這種過程之中,才會真正認識自己,知道在快速高壓的環境中會如何反應,贏錢時會否不可一世,鬆懈變得盲目,而見頂之後又能否灑脫逃生,以及有沒有能力去觀察逆轉的契機,還有如何管理風險的技巧。 

沒有經歷,就只會一世停留在紙上談兵,問類似上述的廢問題。如果要輸幾十萬去換今次的經驗,自己覺得抵過讀大學,沒有九七股災,就不會成就今日的我。 不必擔心,人生總會遇到幾個泡沫,試鍊之後肯定他日可以派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