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05, 2007

世界本來不是平的.二之一

這是林行止一編關於自由貿易的文章,我不反對漸進及公平原則下保護後進國的自由貿易,可是現在先進國口口聲聲要求後進新興國開放市場,但郤同時對自己弱勢工業設置貿易障礙及津貼農業出口,擁護自由貿易理想的人應同時看清事實的一面。

對新興國家不公平的自由貿易

  《紐約時報》著名的外交事務專欄作者湯瑪斯.弗里曼於二○○五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紀簡史》(T.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21st Century;去年出厚近六百二十頁的增訂本),長踞該報暢銷書榜,當時本報多位作者發表大體上都予好評的評論;瀏覽這本書是愉快的經驗(記者出身作者 的寫作大多流暢生動易讀),讀者莫不信服弗里曼鼓吹的自由貿易「有益世人」,正如楊偉誠在中文大學「管理新思維」系列所說:「《世界是平的》最重要的意思 是不再有地域和界限,國與國之間已經沒有圍牆和山丘……。」(見九月一日本報第二十七頁)。在這種大環境下,互通有無的自由貿易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經貿主 流,而世界經濟將因此繁榮昌盛,人人受惠,皆大歡喜!這便是弗里曼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紀。

  可是,從目前的發展看,二十一世紀未必是自由貿易的世紀。

  弗里曼這本與世貿組織(WTO)同調的書,在推動自由貿易不遺餘力的先進國家大受歡迎,對自由貿易存疑的人都被視為保守、落伍、「不能與時並進」,在 這種氣氛下,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等都被迫開放市場……。自由貿易的確可發揮互補功能,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可是,看深一層,這種貿易策略似乎對先進國 家較為有利,後進國若不另闢蹊徑,在科技和工商業上有所突破,便會永遠成為前者把只需要運用過時科技的工作外判的基地,非常明顯,長此下去,她們會因此成 為先進國的經濟附庸!不必動用「陰謀理論」思維,這種經貿形勢如果持之以恒,先進國與後進(新興)國之間的科技鴻溝只會愈來愈闊而不是日漸收窄。

  南韓經濟學家、現任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Reader)常房俊(1963-),二○○二年出版的《過橋抽板─從歷史視角看發展策略》(Ha-Joon Chang: Kicking Away the Ladder-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them Press),揭開了反自由貿易也許說自由貿易有階段性的辯論。「過橋抽板」是指當今西方富裕國家在十八及十九世紀藉貿易保護主義(徵收進口關稅及津貼出 口工農業)發達後,反過來提倡自由貿易;她們過去實行的那套讓她們先富起來的策略,便被視為妨礙世界經濟發展的反動主張!

  現在大家都知道經濟學鼻祖阿當.史密斯的《原富》是自由貿易的同義詞,很自然便有英國向來落實自由貿易的聯想;可是,事實絕非如此,常房俊以大量史實 細說十四至十五世紀(愛德華三世及亨利七世)如何保護當時最重要的紡織業,包括「招聘」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廉價勞工……。《原富》於一七七六年初版, 英國近百年後的一八六○年前後才推出自由貿易政策!

  《原富》被視為聖經,何以英國遲遲才採納史密斯亟力鼓吹的自由貿易?答案非常簡單,英國在等待本身富強起來尤其是工業穩執世界牛耳之後,才大力推動放 任自由的貿易策略;當時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F. List, 1789-1846)便為文痛斥英國「爬上牆頭踢掉梯子」,他以英國貿易政策轉變的史實,指出一國工業如無力與外國競爭而又奉行史密斯的理論,與在經濟上 自掘墳墓並無二致;換句話說,政府必需對國內工業採取適當保護措施,待其具競爭力後,方可採取自由貿易政策。李斯特的看法當然不為自由主義學派所樂見,唯 其認為自由貿易必須經歷保護階段,確是發人深省之論。新亞書院創校時的經濟學系主任張丕介教授曾多次著文力薦李斯特學說,可惜那些文章早已不知去向。

  李斯特受英國政學二界圍攻的「先有保護後有自由」理論,是從美國首任財政部長咸美頓(1789-95; A. Hamilton, 1755-1804,和政敵決鬥被射殺,現在十元美鈔印的便是其遺像)的「政府必需保護新興工業直至它們有能力與英國同業競爭為止」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咸 美頓的保護貿易理論現在「不合時宜」,論者似乎把他遺忘了,唯《保爾格萊夫經濟學新辭典》有扼要的介紹,有興趣者可參考。

  同為華盛頓總統的閣員,咸美頓和國務卿傑弗遜在經濟發展策略上意見相左,令他在政壇上並不得意(雖然後人稱他為美國最偉大的財政部長);不過,由於林 肯總統(1861-1865)是歷史上著名的貿易保護者,在南北戰爭(1861-1865)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近百年間,美國徹頭徹尾奉行貿易保護政策,這 是因為美國當政者清楚了解英國是以保護主義「起家」……。二戰結束後美國霸局漸具規模,便仿效英國「過橋抽板」,亦主張自由貿易!事實上,常房俊同時指出 西德、日本、南韓甚至瑞典,在崛興初期俱利用關稅、津貼、同業聯盟及政府承擔主要工業如紡織、鋼鐵及機械工程的研究及發展費用,以輔助有關行業強化其競爭 力;即使在她們躋身發達國家之林之後,保護主義的痕舻在日本和南韓仍清晰可見。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7-09-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