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24, 2008

金融危機 源自分配不公

並不盡同意施生的觀點,今次金融危機的苦主也不盡是資本家,當中有不少是中產或個人一生的積畜,也都是以努力換取點資本,但這編文卻帶出了另一個角道看問題的本源。

C觀點(施永青): 金融危機 源自分配不公

昨文指出:美國企業的報酬模式,會誘發管理人員為了推高短期利潤,而不惜要股東冒上長遠的風險。因為只有這樣,企業的股價才容易上升,他們手上的認股權證才有正差價可賺。然而,這只能視作出現金融危機的一種技術性原因,並非根源性的原因。真正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分配制度。

社會的財富要透過人們的努力才能創造出來,單純只有資本,自己不會增值的。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企業生產出來的財富只回報給投資者,而非實際參與工作的人。參與工作的人不是沒有報酬,但他們的工資主要與人力市場的供求掛鈎,而不是與公司的利潤掛鈎。企業在派息時只派給擁有股權的人,不會派給參與工作的人。

這種被資本主義社會視作天經地義的分配模式,令財富大量湧入少數股權擁有者手裡,大量參與工作的持份者卻無法分享;以至社會上資本積累的速度遠快過新生的需求。因為,有錢人即使大量揮霍,也只能花掉他們新增財富的一個小部分。他們本來已甚麼都有,沒有太多的東西再要去買;因此,他們的財富增加不會同步地為社會帶來新的需求。相反,社會的基層雖有很多東西想買,但因為企業生產出來的財富他們不可分享,他們有需要也沒錢買,以至社會上的有效需求不足。

由於資本積累快,新生需求慢,導致社會上積累起來的資本,沒法流入實體經濟去創造新的財富;因為實體經濟早已產能過剩,增加生產也沒法把產品賣出去。在這種情況下,金融系統就出現了異化,無法發揮它應有的功能──把多餘的資金引導去實體經濟,繼續增加生產以改善人類的生活。

手上的資本愈積愈多的人,找不到投資的機會,只好去投資炒賣。投資銀行於是應運而生,設計出不同的衍生工具,給資本擁有者對賭。而資本擁有者亦為了保住自己財富的購買力,不得不積極地進行財富管理,不斷地轉換自己財富的儲存模式。他們一時持有美元,一時又持有歐元;一時投資新興市場的股票,一時又把資金轉投衍生工具;他們有時會追求債券市場的穩定收入,有時又會去商品市場進行投機。結果金融市場變得愈來愈畸形,外滙交易大過全球貿易總額,商品交易大過社會的消耗。以至金融市場上的活動,不但無法支援實體經濟,反而扭曲實體經濟,甚至破壞實體經濟。

很多學者都說,今次美國的次按危機是由於信貸過度寬鬆所造成,但是為甚麼金融機構會胡亂借錢給沒有能力還錢的人呢?更根本的原因是社會上資金累積過多,並且缺乏好的投資渠道。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透過改變生產成果的分配模式,令新生需求可以與資本積累同步增長;這樣,經濟才有持續增長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