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08, 2010

民主 善修錯 難確對

C觀點- 施永青

民主 善修錯 難確對

邱吉爾說,民主不是一個好制度,只是世上尚未有更好的制度。他有這個感覺,是因為他的果斷英明,常受制於英國國會的拖泥帶水,令他的克敵部署經常無法及時落實,以致有時被希特拉佔了上風。

邱吉爾雖然知道民主的效率不及獨裁,但他依然選擇民主,他沒有藉戰時手上的權力而摒棄民主制度。除了偶然埋怨一下之外,他最終還是把權力交回國會。二次大戰之後,英國的民意逆轉,他只好黯然下台。因為,他珍惜民主的修錯功能;他知道,只有透過民主制度,不稱職的政府與立心不良的領袖,才可以和平地被替換。只有這樣,人民才可以不用革命也可以免除專政之苦,國家也不至於被獨裁者帶上邪路。

我曾經領略過文革時期中國沒有民主的滋味,中國人眼白白看著四人幫倒行逆施,禍國殃民,卻礙於毛澤東未死而無能為力,這個經驗令我深切了解民主的可貴,亦促使我關心中國的民主問題,並願意為中國的民主,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然而,我知道中國的政情比較複雜,民主不可能在中國一蹴即成。我不似香港民主派那麼純真,以為民主可像倒模一樣地用理念去倒。不顧現實,只講理念,等同削足適履,只會替社會帶來傷害,對推動民主,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此外,我對民主理念亦不迷信,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民主制度有它的優越性,同時亦有它的貧困。我們在推進民主時,不一定要硬搬理念,墨守成規,而應該取長棄短,設法試探出一套優秀的民主模式,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

民主可以替換壞政府,卻沒法選出好領袖,投票從來都不是挑選合適政策的可靠途徑。西方民主政府現時都面對一個難題,就是大部分選民在投票時都只考慮自己的眼前利益,以至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被迫遷就選民的偏好,不然就連執政的機會也沒有。結果,很多明知有後遺症的政策,政府亦得推行,惟有等後果嚴重時,希望普通市民也看到後,再作修正。現時西方社會出問題的地方很多,包括醫療、教育、政府債務等,皆因選民只顧眼前,以至積重難返。

現實是管治一個國家遠比管理一個企業複雜,如果企業的管理班子也不能靠一人一票選出來,而國家卻要這樣做,這樣會不出問題嗎?管理不善的企業會被市場淘汰,國家其實也要面對同樣問題。如果有些國家的管治效益高,國力就會增長得較快,就有能力佔據地球上更多的資源,無力競爭的國家,只會每況愈下。

西方國家有部分知識分子已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他們已開始重新檢討民主政制的缺失,希望加以補救。如果連西方也願意對自己一直推崇的民主理念作出反思,香港的民主派又何需堅持在政制改革時,把所有的議題都視作原則問題,而拒絕妥協呢?我希望看到港人在民主路上能作多元的嘗試。

+ 本文章直接連結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