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18, 2007

李柱銘爭取美國支持香港民主進程

『李柱銘否認邀請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他說,外國政府有道德責任,協助港人爭取民主。』
他不是無知就是幼稚,他這樣做只會給美國鑄碼獲取更多美國自己的利益。

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霸權 (西方的虛偽)

這是在信報的一編評論,當西方指責中國迫害西藏人時,我們應想想西方怎樣對待自己美澳的土著,他們當時把土著機乎趕盡殺絶,現在也拒絕承認土著的權利,反而小數民族在中國卻得到不同的優待,西方許多時指責別國,其實只是賊喊捉賊。

『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霸權

  九月八日台灣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召開「西藏人權國際研討會」。大會開始,首先由陳水扁致詞,謂蒙藏委員會必須「重新定位,轉型為推動族群關係的機關」。果然是秉承上意,大會第一節的主持人就說,要從關注西藏人權,響應西藏獨立,轉而促成台灣獨立。因此這一節討論的主題就是「中國文化霸權下的西藏人權」。 主講人是澳洲籍現任教美國哈佛大學的譚若思(Ross Terrill),其論文題目也與之緊相配合,是「西藏的人權與中國人霸權之負擔」。筆者既受邀報名參加,未敢緘默,立即對前述命題提出反對意見。

美澳最無資格談人權

  筆者認為西藏人權問題主要來自中共的民族政策,特別是階級鬥爭和無神論,與「中國文化」或「中國人」何干?因為千百年來,藏族就活躍於神州大地,中國豈只是漢人的中國?從事實和法理上說,藏族也是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沒有藏族,哪來完全的中國歷史?把藏族從中國抽出來並加以對立,這是極為荒謬的。

  筆者強調的是共藏衝突而不是漢藏衝突,才導致西藏的人權問題,並補充說明世界上有兩個國家最無資格批評別國的人權問題,其一是美國,五、六十年代在西藏境內搞所謂「花園計劃」,殺人放火,製造衝突。現今的表現也是有目共睹。至於澳洲政府對當地的土著幾近滅族(genocide),前兩年還有土著不明不白庾死囹圄,又何人權之有?

  無獨有偶,月中聯合國為了保障世界各地原住民的權益,提出《原住民權利宣言》,除了前述由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主導的美、澳兩國反對之外,加上主要也是由該族殖民形成的加拿大和紐西蘭跟起鬨。這四國境內都有相當數量的原住民,雖然他們自詡都是世界最進步、最重視人權的國家,諷刺的是卻對該宣言的某些內容投下反對票。

  該宣言在聯合國已經爭論了二十多年,它的目的主要在保護全球三億七千多萬的原住民的權利,確立國際標準,以維護他們的基本人權、土地與資源。相對於一百四十三票絕大多數國家的贊成,美國代表海根話說得很籠統,認為宣言存在缺陷,有很多矛盾及適用性問題,實施時難以達成「國際共同標準」,美國因此投反對票。

  澳洲代表希爾的話說得更露骨,就是反對宣言中涉及原住民的「自決權」,因為「它將損害一個民主國家的領土和政治完整」。加拿大代表麥克尼則認為宣言的第十九條規定,一國在未獲得原住民同意之下,不得對原住民的司法或行政問題採取行動。

  紐西蘭則對宣言的第二十八條規定:「原住民有權要求補償被沒收、奪走、佔有的領土與資源,補償辦法包括歸還原物,或給予公正、合理和公平賠償。」該國代表斑克斯對此非常敏感,也因此投下了反對票。總結美、加、澳、紐這四國的主體民族及其文化,筆者稱之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展現出來的霸權有何不可。

宣言表決成照妖鏡

  這次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的表決,實在成了一面照妖鏡,也特別突出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及其文化新主導的美、澳等國,是何其霸道。走筆至此,讀到《紐約時報》英人費格森(N. Ferguson)題為《中國的永遠帝國》投書,他從秦俑和始皇的史展覽,直指今天的北京就是秦帝國的傳承,殘民以逞,甚至把污染帶到了美國。

  北京的劣政理應由中共負責,但他說北京是和蘇丹獨裁政權打交道,因此才能獲得該國三分之二的石油,實在是無恥之極。英、美不是經常製造和樹立傀儡獨裁政權以蹂躪當地人民和掠取資源嗎?

信報 時事評論 謝劍 2007-10-17

註:跟據鳳凰台的報道,中國只占蘇丹 8% 石油出口,反而歐洲占 30% 以上石油出口,而美國占20% 以上石油出口。(西方批評中國在非洲掠取資源,只不過是把非洲當做自己口中的肥肉,只可以獨食。同時西方人許多時不是根據事實而只是基於主觀徧見去批評別人。)

星期二, 10月 16, 2007

吳哥行 (一)

星期四, 9月 27, 2007

怎樣選擇成長股 (Phil Fisher)

今天找到了這本經典中譯的 download,這是畢菲特對本書的評價;

「看完《怎樣選擇成長股》一書,我便去找Phil Fisher……見過面之後,他的理念令人折服。運用Phil的技巧,可以徹底瞭解這一行…..有助於一個人做出聰明的投資決定。」

download link
http://ishare.esnai.com/view/1887.aspx

星期二, 9月 11, 2007

911

西方國家記念美國911死難者,又有誰記念被美軍打死的數以十萬計伊拉克平民!

星期三, 9月 05, 2007

世界本來不是平的.二之一

這是林行止一編關於自由貿易的文章,我不反對漸進及公平原則下保護後進國的自由貿易,可是現在先進國口口聲聲要求後進新興國開放市場,但郤同時對自己弱勢工業設置貿易障礙及津貼農業出口,擁護自由貿易理想的人應同時看清事實的一面。

對新興國家不公平的自由貿易

  《紐約時報》著名的外交事務專欄作者湯瑪斯.弗里曼於二○○五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紀簡史》(T.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21st Century;去年出厚近六百二十頁的增訂本),長踞該報暢銷書榜,當時本報多位作者發表大體上都予好評的評論;瀏覽這本書是愉快的經驗(記者出身作者 的寫作大多流暢生動易讀),讀者莫不信服弗里曼鼓吹的自由貿易「有益世人」,正如楊偉誠在中文大學「管理新思維」系列所說:「《世界是平的》最重要的意思 是不再有地域和界限,國與國之間已經沒有圍牆和山丘……。」(見九月一日本報第二十七頁)。在這種大環境下,互通有無的自由貿易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經貿主 流,而世界經濟將因此繁榮昌盛,人人受惠,皆大歡喜!這便是弗里曼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紀。

  可是,從目前的發展看,二十一世紀未必是自由貿易的世紀。

  弗里曼這本與世貿組織(WTO)同調的書,在推動自由貿易不遺餘力的先進國家大受歡迎,對自由貿易存疑的人都被視為保守、落伍、「不能與時並進」,在 這種氣氛下,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等都被迫開放市場……。自由貿易的確可發揮互補功能,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可是,看深一層,這種貿易策略似乎對先進國 家較為有利,後進國若不另闢蹊徑,在科技和工商業上有所突破,便會永遠成為前者把只需要運用過時科技的工作外判的基地,非常明顯,長此下去,她們會因此成 為先進國的經濟附庸!不必動用「陰謀理論」思維,這種經貿形勢如果持之以恒,先進國與後進(新興)國之間的科技鴻溝只會愈來愈闊而不是日漸收窄。

  南韓經濟學家、現任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Reader)常房俊(1963-),二○○二年出版的《過橋抽板─從歷史視角看發展策略》(Ha-Joon Chang: Kicking Away the Ladder-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them Press),揭開了反自由貿易也許說自由貿易有階段性的辯論。「過橋抽板」是指當今西方富裕國家在十八及十九世紀藉貿易保護主義(徵收進口關稅及津貼出 口工農業)發達後,反過來提倡自由貿易;她們過去實行的那套讓她們先富起來的策略,便被視為妨礙世界經濟發展的反動主張!

  現在大家都知道經濟學鼻祖阿當.史密斯的《原富》是自由貿易的同義詞,很自然便有英國向來落實自由貿易的聯想;可是,事實絕非如此,常房俊以大量史實 細說十四至十五世紀(愛德華三世及亨利七世)如何保護當時最重要的紡織業,包括「招聘」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廉價勞工……。《原富》於一七七六年初版, 英國近百年後的一八六○年前後才推出自由貿易政策!

  《原富》被視為聖經,何以英國遲遲才採納史密斯亟力鼓吹的自由貿易?答案非常簡單,英國在等待本身富強起來尤其是工業穩執世界牛耳之後,才大力推動放 任自由的貿易策略;當時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F. List, 1789-1846)便為文痛斥英國「爬上牆頭踢掉梯子」,他以英國貿易政策轉變的史實,指出一國工業如無力與外國競爭而又奉行史密斯的理論,與在經濟上 自掘墳墓並無二致;換句話說,政府必需對國內工業採取適當保護措施,待其具競爭力後,方可採取自由貿易政策。李斯特的看法當然不為自由主義學派所樂見,唯 其認為自由貿易必須經歷保護階段,確是發人深省之論。新亞書院創校時的經濟學系主任張丕介教授曾多次著文力薦李斯特學說,可惜那些文章早已不知去向。

  李斯特受英國政學二界圍攻的「先有保護後有自由」理論,是從美國首任財政部長咸美頓(1789-95; A. Hamilton, 1755-1804,和政敵決鬥被射殺,現在十元美鈔印的便是其遺像)的「政府必需保護新興工業直至它們有能力與英國同業競爭為止」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咸 美頓的保護貿易理論現在「不合時宜」,論者似乎把他遺忘了,唯《保爾格萊夫經濟學新辭典》有扼要的介紹,有興趣者可參考。

  同為華盛頓總統的閣員,咸美頓和國務卿傑弗遜在經濟發展策略上意見相左,令他在政壇上並不得意(雖然後人稱他為美國最偉大的財政部長);不過,由於林 肯總統(1861-1865)是歷史上著名的貿易保護者,在南北戰爭(1861-1865)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近百年間,美國徹頭徹尾奉行貿易保護政策,這 是因為美國當政者清楚了解英國是以保護主義「起家」……。二戰結束後美國霸局漸具規模,便仿效英國「過橋抽板」,亦主張自由貿易!事實上,常房俊同時指出 西德、日本、南韓甚至瑞典,在崛興初期俱利用關稅、津貼、同業聯盟及政府承擔主要工業如紡織、鋼鐵及機械工程的研究及發展費用,以輔助有關行業強化其競爭 力;即使在她們躋身發達國家之林之後,保護主義的痕舻在日本和南韓仍清晰可見。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7-09-04

世界本來不是平的.二之二

經濟發展有階段性 自由貿易不是真理

  常房俊的新書《好心做壞事─自由貿易的迷思和資本主義秘史》(Bad Samaritans: The Myth of Free Trad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Capitalism, Random House,美國版十二月才發行;如今以港元買英國書,「滙水」上極不化算),可算是《過橋抽板》的續篇,內容與前書有部分重複,然而新書更具說服力。作 者以他六歲大兒子為例,指出如果放任自由,讓他自由發展,「從童工做起」,充其量只會做個擦鞋童或沿街叫賣的小販,做父親的在有財力的條件下,怎會忍心兒 子做這類「賤業」;要讓兒子找份好工作、成為專才,為父的必須在兒子的教養上作出投資。常房俊用此生動且人人一看便明白的例子,以說明新興國家的「初創工 業」(infant industry)同樣需要被保護(包括進口關稅、出口津貼等),有計劃地「培訓」(投資),然後才能成長、提高生產力和具備與先進國家作公平競爭的能 力。

  保護「初創工業」,是咸美頓的主張,唯在史密斯和他之前的一七二一年,英國君主立憲後的首位首相(1721-1742;佐治一世和佐治二世的「丞相」 〔Leading Minister〕)華甫爾(R. Walpole, 1676-1745),甫上任便提出「工業發展計劃」,力主國內減稅及促進出口貿易,而其策略是徵收懲罰性進口關稅及津貼「重要工業」 (strategic industries)。保護主義是令英國稍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重要成因之一。

  英國和美國在經濟發展初階至起飛期,均以關稅作為保護其「初創工業」的有效手段,其他國家見此法可行,爭相效尤,因此很快成為先進國。日本和歐洲諸國 政府都通過直接撥款或稅務優待津貼「重要工業」,美國至今仍是融資工業研究最多的政府;新加坡在「自由港」的包裝下,其國營企業在經濟比重之大(佔GDP 百分之三十),在資本主義社會,排名第一;法國、芬蘭、奧地利、挪威和台灣的官營企業亦左右經濟發展,這些國家(地區)都以自由貿易為「號召」!

  在限制外國投資上,先進國家亦是先行者,《好心做壞事》收集了大量數據,顯示十九世紀美國限制外資投入其銀行、船務、礦業及林業;日本和南韓市場迄二 十世紀八十年代仍未對外資開放(現在亦未完全開放);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予人以非常放任自由印象的芬蘭,明文把有二成外資的企業列為 「危險企業」(dangerous enterprises),因為不理會對本地經濟的影響,它們隨時會在保障股東利益的藉口下「撤資」。目前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保護知識產權不遺餘力,可 是,直至一八九一年,美國才承認有「外國專利(版權)」這回事;即使在歷史上從未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荷蘭和瑞士,亦是在二十世紀初葉才立法保護包括外國企 業擁有的專利權。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先進國無論在科技、知識產業、工業生產或企管手法上,都有突破性進展,和發展中國家比較,她們肯定佔盡優勢,她們因而開始全 面鼓吹自由貿易的好處,事實上亦確如此,西方學者和傳媒致力推介的自由學派經濟學,其說極具說服力,自由貿易思想已成為主流正統經濟學,幾乎所有的經濟學 家現在都認同自由貿易是最佳的經貿形式。在自由貿易「大勢所趨」的形勢底下,先進國把她們賴以成長、起飛的保護政策,拋進歷史垃圾箱;她們軟硬兼施,威迫 利誘,要發展中國家全面落實自由貿易,不准她們徵收關稅、津貼「初創工業」、擴大國企規模、限制外資收購及必須立法保障知識產權。所有一切,都是五、六十 年前仍在先進國家特別是美國實行的貿易保護政策!

  常房俊清楚列出統計表,說明在為新自由主義貿易政策籠罩下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和六十及七十年代的「可悲的日子」(Bad Old Days)比較,除了擁有豐沛的廉價人力資源、致力「走資」同時仍然保留相當程度保護政策的中國和印度,其餘那些「底子不足」的新興國家,其經濟增長莫不 大大落後於全面實施保護主義時期!在經濟未完全對外開放前,拉丁美洲諸國的平均GDP年增長率百分之三點一,對外開放後GDP增幅急降至百分之零點五;次 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國家,在一九六○到八○年間,人均GDP平均年增幅百分之一點六,此後隨自由貿易的來臨而與時並退,九十年代至二○○○年的人均GDP增 幅只有百分之零點三。

  西方先進國的經濟發展,清楚展示徵收進口關稅、漠視知識產權等等保護性政策,是打好經濟根基的必要「材料」,在這種處處設防及政府津貼之下,廠商才有 機會生存、發展、壯大,與此同時,累積了龐大的、有能力參與海外市場競爭的生產力。顯而易見,讓發展中國家實行這樣那樣的保護政策,是扶助她們在經濟上站 起來的硬道理。事實上,發展中國家茁長壯大,為發達國家提供更多的貿易及投資機會,對富國來說,放棄威迫新興國家全盤落實自由貿易政策,長期而言肯定更有 利!

  不過,和自由貿易不是真理一樣,保護主義亦不一定行得通,以常房俊的祖家南韓為例,其經濟亦是在政府大幅貶值及放寬種種原材料進口限制後才起飛……。 無論如何,常房俊從「歷史視角」提出了有力的新觀點,證明保護主義在經濟發展中有不可抹煞的功能。現在世界貿易當然不可能「回到過去」,但在不同發展階段 的國家應有不同的發展策略,則是彰彰明甚的事,自由貿易絕非萬靈神丹。有了這種認知,政府才能定出對本國最有利進而全世界可受惠的貿易政策!

信報 林行止專欄 林行止 2007-09-05

星期六, 9月 01, 2007

有線涉謊言教材派員工

這是明報今天的頭條。
一直不明白這樣的邏輯;街上行騙的拆白黨或小騙子,他們騙一兩個人或一二百元也是犯罪,但只要你開一間公司,你騙上萬人也可以不是犯罪,最多也都只可叫消委會跟進。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70901/gaa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