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同意施生所說的,這班人一直不是要商討或要取得社會共識,而只不過是想假借人民之名去對推行自己的早己設定的方案或圖謀...
6.22小眾圖規限大眾 (C觀點)
有社會領袖呼籲市民於6月22日積極參與由佔中分子搞的電子公投。然而,他們給市民的選項卻十分狹窄。三種特首候選人的產生模式都包含公民提名的內容。結果是無論市民怎樣選,都會有公民提名。結論早已被設定。
究竟這三個局限市民選擇的方案是怎樣產生的呢?原來一點都不符合程序公義,而且其手段正正與他們爭取公民提名的目的相反。那就使人懷疑,他們鼓吹公民提名,究竟是基於自己篤信的理念,還是只是為了扮演反對派的角色。
倡議公民提名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要讓普通市民也有參與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機會。其精神是公民參與。但偏偏今次6.22公投提供市民的選項卻是由少數人搞出
來的。這三個選項是由佔中分子在他們自己搞的商討日活動中選出來的,只有那些肯簽名決志會積極投入佔中活動的人,才有資格為市民預先挑選合適的特首候選人
產生方案,供市民在6.22進行公投。結果,符合資格並作出投票的人只有2,565人。其代表性比提名委員會還有所不如。
商討日的概念,源於美國政治學者布魯斯.阿克曼與詹姆斯.費什金。他們原先的理念,並
不是搞自己友的小圈子商討。而是想按社會成分的恰當比例,抽樣找公眾
參與商討;以讓社會大眾透過商討,對一些社會議題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可作出理性的表態。但今次佔中分子的商討日卻虛有其名,實質上是企圖把少數人的意願,
強加於大眾頭上。
他們讓2,565人從十五個方案中,挑選出三個,硬要全體市民從中作出選擇,這不是他們自己最反對的做法嗎?怎可以由少數人先作篩選,然後規限市民必須任擇其一呢?他們這樣的手段,還堪稱自己為民主人士嗎?他們是企圖主宰人民的選擇!
搞公投的目的,是要了解人民的意願,而不是左右人民的意願。但這次6.22公投的搞手,不但規限人民的選擇,還公然叫市民不要投白票。這就變成搞手也去引
導市民如何投票。使人覺得,搞今次公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公民提名造勢,令公民提名變成「多數」香港人都支持的方案。他們甚至想引導香港人誤以為:公民
提名是民主選舉的最重要內容,沒有公民提名,就連一人一票選特首也可以不要。現實是很多國家都沒有公民提名,硬要把公民提名與一人一票捆綁在一起,只會妨
礙民主憲制的建立。
並非所有民主國家都接受公投(美國在聯邦政府層面就不認同),但接受的國家對公投的投票率都有較高的要求,認為起碼要有50%的投票率才可以令公投有效。
但今次6.22公投的搞手,卻認為只要有10萬人以上投票,結果就可以接受。全港有約600萬市民可以參加6.22公投,10萬人連2%都不夠,這樣低的
投票率,他們竟想強要市民接受,他們是否有點過分了?
星期三, 6月 11, 2014
星期三, 6月 04, 2014
星期二, 5月 06, 2014
反小圈子選舉的自己卻又去搞小圈子
今日和平佔中舉行「全民政改商討日」,話要投票選出3個方案交予全港市民公投,原來今日可以投票嘅人要先簽署了認同佔中理念意向書才可投票,咁佢同佢一直反對嘅選委會預先篩選有乜分別,公開投票時投黎投去都係哋小圈預先篩選咗嗰啲,佢個小圈子比佢反對嗰個代表性更低,下月個公開投票真係多餘。
星期三, 8月 28, 2013
我們可會尊重人
我十分同意不要自以為真理在手,便可以隨意侮辱人,一來如作者現實不是只有對錯二分,二來對方也是人,現代社會對真的犯了罪的人也要講人道,何況和我們對立的通常的只是一般人,只不過有時大家的立場及岡位不同罷。
說遠一點,一直認為民主要素之一是建基於對個人的尊重,一人一票只是形式,若只重形式而忘記了真義,那社會并不會有真正改善。
吹脹80後 - 張潤衡
不是鬥氣,只求一點理性
(2013年08月28日)
【am730專欄】對於誰講粗口?誰應該向誰道歉?或誰對誰錯也好?現在,我反而比較擔心,香港社會中的矛盾只會愈來愈深?
這是一個真實的社會,並不是三色台中的電視劇劇情,身邊發生的事情都只有誰對或誰錯嗎?不是正義的一方,便是壞透了的一方嗎?我們理性一點討論吧!
現在社會的風氣的確有點嚇人!就談一談舊日美麗動人的小倩——王祖賢,她今天老了,樣子變了一點,便得被人登上報紙封面,連搭飛機離港都得被眾多鏡頭圍攻,然後還得被許多人用不同言語品評一番。這是正確的思想嗎?
再說,一位生活於貧窮家庭的人,在接受訪問中的時候,被鏡頭拍到家中有高達模型,然後便立即被眾人圍攻了,這又是正確的思想嗎?
我不敢肯定這個家庭是真貧窮還是假貧窮,但是單憑他們有幾個高達模型,便得先被人群起侮辱及指罵,這不是很過分嗎?
理性一點想一想吧!這幾個高達模型可能是人家送的?或是因為父母寵愛孩子,而節衣縮食存錢送給孩子的?大家都不嘗試先理解一下便罵人家了?這公平嗎?又或是這個家庭不善理財,想買便買?那又怎樣?但這就等於你可以群起侮辱人家了?
試想一下吧,如果今天被人公然圍罵的是自己,感覺會是如何呢?所以,在罵之前,可否先理性地想一想,和談一談呢?
說遠一點,一直認為民主要素之一是建基於對個人的尊重,一人一票只是形式,若只重形式而忘記了真義,那社會并不會有真正改善。
吹脹80後 - 張潤衡
不是鬥氣,只求一點理性
(2013年08月28日)
【am730專欄】對於誰講粗口?誰應該向誰道歉?或誰對誰錯也好?現在,我反而比較擔心,香港社會中的矛盾只會愈來愈深?
這是一個真實的社會,並不是三色台中的電視劇劇情,身邊發生的事情都只有誰對或誰錯嗎?不是正義的一方,便是壞透了的一方嗎?我們理性一點討論吧!
現在社會的風氣的確有點嚇人!就談一談舊日美麗動人的小倩——王祖賢,她今天老了,樣子變了一點,便得被人登上報紙封面,連搭飛機離港都得被眾多鏡頭圍攻,然後還得被許多人用不同言語品評一番。這是正確的思想嗎?
再說,一位生活於貧窮家庭的人,在接受訪問中的時候,被鏡頭拍到家中有高達模型,然後便立即被眾人圍攻了,這又是正確的思想嗎?
我不敢肯定這個家庭是真貧窮還是假貧窮,但是單憑他們有幾個高達模型,便得先被人群起侮辱及指罵,這不是很過分嗎?
理性一點想一想吧!這幾個高達模型可能是人家送的?或是因為父母寵愛孩子,而節衣縮食存錢送給孩子的?大家都不嘗試先理解一下便罵人家了?這公平嗎?又或是這個家庭不善理財,想買便買?那又怎樣?但這就等於你可以群起侮辱人家了?
試想一下吧,如果今天被人公然圍罵的是自己,感覺會是如何呢?所以,在罵之前,可否先理性地想一想,和談一談呢?
星期三, 8月 21, 2013
議員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
尊貴的香港議員只會對人嚴對已寛...
今天【明報專訊】國泰請立會行會成員豪遊法國
學者:予人利益輸送觀感
行政會議成員鄭耀棠、最少8名各黨派立法會議員接受國泰航空公司款待,攜家眷免費同遊法國6天,行程包括參觀空中巴士廠及市內觀光。本報昨日曾聯絡參與其中的部分議員,但未獲回應。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不論立法會或行政會議成員都應避免接受商業機構免費款待,即使有申報制度亦難消利益輸送觀感。「這是政治道德,是對有權勢人士的應有規範,是大家約定俗成知道的界線」,他說﹕「上年曾蔭權(接受富豪款待),大家當時也是這樣窮追猛打。」
民主黨總幹事、曾任廉政公署執行處調查主任的林卓廷指出,要有證據證明款待影響議員決定才算有利益衝突。
可攜親友 跨黨派參與
據了解,是次旅程由國泰航空邀請,每名議員可偕一名親友同行。是次獲邀者包括行政會議成員的工會聯合會榮譽會長鄭耀棠,以及多名建制派及泛民議員,如民建聯葉國謙、民建聯葛珮帆、民主黨何俊仁及涂謹申、自由黨鍾國斌;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馬逢國,以及會計界梁繼昌等。
機票近9萬元 參觀空中巴士廠
國泰航空回覆本報查詢時承認,曾邀請相關議員參與行程,但基於個人私隱未有透露詳情。據悉,是次「議員團」由8月16號出發,於巴黎逗留一日後,先轉飛法國南部圖盧茲(Toulouse)及卡爾卡松(Carcassonne),行程包括參觀空中巴士廠及參觀博物館等觀光活動,今日乘坐新空中巴士A330-300回港。國泰未有透露行程開支,但據國泰網站,由港發到巴黎商務客位來回機票每張96,854元。
石禮謙上月獲招待 捐款抵旅費
立法會議員及行會成員若議員身分獲外界贊助往海外訪問,要在訪問結束後14天內申報。根據立法會申報,過往立法會議員曾亦同接受國泰贊助旅程,例如民建聯黃定光上屆會期曾3次接受國泰贊助,參加新航班服務慶祝儀式;而經民聯石禮謙今年7月曾獲邀往法國接收飛機,行程包括免費食宿及交通,石其後捐出5萬港元予融樂會,以抵消是次旅費。
今天【明報專訊】國泰請立會行會成員豪遊法國
學者:予人利益輸送觀感
行政會議成員鄭耀棠、最少8名各黨派立法會議員接受國泰航空公司款待,攜家眷免費同遊法國6天,行程包括參觀空中巴士廠及市內觀光。本報昨日曾聯絡參與其中的部分議員,但未獲回應。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不論立法會或行政會議成員都應避免接受商業機構免費款待,即使有申報制度亦難消利益輸送觀感。「這是政治道德,是對有權勢人士的應有規範,是大家約定俗成知道的界線」,他說﹕「上年曾蔭權(接受富豪款待),大家當時也是這樣窮追猛打。」
民主黨總幹事、曾任廉政公署執行處調查主任的林卓廷指出,要有證據證明款待影響議員決定才算有利益衝突。
可攜親友 跨黨派參與
據了解,是次旅程由國泰航空邀請,每名議員可偕一名親友同行。是次獲邀者包括行政會議成員的工會聯合會榮譽會長鄭耀棠,以及多名建制派及泛民議員,如民建聯葉國謙、民建聯葛珮帆、民主黨何俊仁及涂謹申、自由黨鍾國斌;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馬逢國,以及會計界梁繼昌等。
機票近9萬元 參觀空中巴士廠
國泰航空回覆本報查詢時承認,曾邀請相關議員參與行程,但基於個人私隱未有透露詳情。據悉,是次「議員團」由8月16號出發,於巴黎逗留一日後,先轉飛法國南部圖盧茲(Toulouse)及卡爾卡松(Carcassonne),行程包括參觀空中巴士廠及參觀博物館等觀光活動,今日乘坐新空中巴士A330-300回港。國泰未有透露行程開支,但據國泰網站,由港發到巴黎商務客位來回機票每張96,854元。
石禮謙上月獲招待 捐款抵旅費
立法會議員及行會成員若議員身分獲外界贊助往海外訪問,要在訪問結束後14天內申報。根據立法會申報,過往立法會議員曾亦同接受國泰贊助旅程,例如民建聯黃定光上屆會期曾3次接受國泰贊助,參加新航班服務慶祝儀式;而經民聯石禮謙今年7月曾獲邀往法國接收飛機,行程包括免費食宿及交通,石其後捐出5萬港元予融樂會,以抵消是次旅費。
星期三, 8月 14, 2013
星期二, 8月 13, 2013
誰是誰非
香港現在的風氣也有點如埃及那樣,是非曲直已是次要,看高呼包容的人並不真正包容,而只不過是叫別人要包容他自己同路或意識有相近的人,但他們自己對對手或不同意見人士又不見包容而大加指責,火上加油,這樣不是包容,而是黨同代異。
C觀點 - 施永青
埃及亂局 誰是誰非
(2013年08月13日)
香港的傳媒大多受西方國家的政治取態影響,在報道埃及事件時,偏幫現任的軍政府。
明明是軍隊利用手上的武裝力量,拘捕總統,解散議會,然後自行任命新總統與內閣成員,還說這不是軍事政變?其實,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外,大部分非洲與第三世界國家都視埃及發生的是一場軍事政變,但香港卻有傳媒跟著「趙高」後面指鹿為馬。
傳媒可以有自己的立場,支持埃及的世俗自由派聯同軍隊一起奪權沒有問題,但不應該歪曲事實,明明是政變也說不是政變。
原總統穆爾西上任後,的確有透過修憲的方式去鞏固伊斯蘭教派的權力,這對世俗自由派並不公平,有違民主開放的原則,然而,他並非完全獨斷獨行,而是透過全國公投達至的。可見多數人的意見並不代表就是正確的意見。然而,政府在施政時無可避免受到時空的限制,不能只講理念,而不理大多數人的意願。
埃及的世俗自由派,不理會大多數埃及人仍信奉伊斯蘭教的現實,硬要在時空條件未成熟的時候,在埃及推行他們的那套政治理念,必然會引起衝突。美國就曾利用軍事力量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推行他們那套政治理念,結果並不成功。論保守與偏激,塔利班組織遠甚於穆斯林兄弟會,更需要軍隊去「除害」,美國也做不到的,埃及軍政府也未必做得到。
用軍隊以暴易暴,本身就有違民主自由的理念。埃及軍隊捉拿了穆爾西,久久沒有給他公平的審判,原因就是提不出法理依據。現在穆爾西的女兒,擬控告軍方綁架他父親,不知軍方可以如何抗辯,唯一的方法就是叫法庭不受理,或把女兒也視作同謀者一起抓起來。
埃及軍方今次干政的理由,是指穆爾西沒有回應世俗自由派的示威訴求,並企圖鎮壓示威群眾。但現在軍政府一樣沒法平息穆斯林兄弟會的示威訴求,而且還進行了更暴力化的鎮壓,今次穆斯林兄弟會在示威中的死亡人數已超過一百人,遠比上次世俗自由派的多,反映今次軍方使用的暴力比穆爾西時代更多,這可能與現政權對自己的認受性信心不足有關。
香港的傳媒對軍方的暴行只輕描淡寫一下算了,情況與我在半島電視台看到的不太一樣。我曾與一些年輕人談起埃及的情況,他們基本上已認定了現政權是代表民主力量,而支持穆爾西的則屬於邪惡力量,民主力量無論做甚麼事都是對的,邪惡力量受到打擊是活該的,他們這種以意識形態判斷是非的方法實在令人吃驚。
老實說,我對穆斯林兄弟會的一套並不認同;但我更不認同當權者可以隨便逮捕他們的領袖,槍殺他們的支持者。這些行為本身是錯誤的,不會因做出這種行為的人高舉甚麼旗幟而有所改變。可惜,我們的社會已愈來愈以簡單的二分法來看問題,先看對方是否非我族類,然後才決定誰是誰非。人類的悲劇大部分都是由這種心態導演的。
C觀點 - 施永青
埃及亂局 誰是誰非
(2013年08月13日)
香港的傳媒大多受西方國家的政治取態影響,在報道埃及事件時,偏幫現任的軍政府。
明明是軍隊利用手上的武裝力量,拘捕總統,解散議會,然後自行任命新總統與內閣成員,還說這不是軍事政變?其實,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外,大部分非洲與第三世界國家都視埃及發生的是一場軍事政變,但香港卻有傳媒跟著「趙高」後面指鹿為馬。
傳媒可以有自己的立場,支持埃及的世俗自由派聯同軍隊一起奪權沒有問題,但不應該歪曲事實,明明是政變也說不是政變。
原總統穆爾西上任後,的確有透過修憲的方式去鞏固伊斯蘭教派的權力,這對世俗自由派並不公平,有違民主開放的原則,然而,他並非完全獨斷獨行,而是透過全國公投達至的。可見多數人的意見並不代表就是正確的意見。然而,政府在施政時無可避免受到時空的限制,不能只講理念,而不理大多數人的意願。
埃及的世俗自由派,不理會大多數埃及人仍信奉伊斯蘭教的現實,硬要在時空條件未成熟的時候,在埃及推行他們的那套政治理念,必然會引起衝突。美國就曾利用軍事力量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推行他們那套政治理念,結果並不成功。論保守與偏激,塔利班組織遠甚於穆斯林兄弟會,更需要軍隊去「除害」,美國也做不到的,埃及軍政府也未必做得到。
用軍隊以暴易暴,本身就有違民主自由的理念。埃及軍隊捉拿了穆爾西,久久沒有給他公平的審判,原因就是提不出法理依據。現在穆爾西的女兒,擬控告軍方綁架他父親,不知軍方可以如何抗辯,唯一的方法就是叫法庭不受理,或把女兒也視作同謀者一起抓起來。
埃及軍方今次干政的理由,是指穆爾西沒有回應世俗自由派的示威訴求,並企圖鎮壓示威群眾。但現在軍政府一樣沒法平息穆斯林兄弟會的示威訴求,而且還進行了更暴力化的鎮壓,今次穆斯林兄弟會在示威中的死亡人數已超過一百人,遠比上次世俗自由派的多,反映今次軍方使用的暴力比穆爾西時代更多,這可能與現政權對自己的認受性信心不足有關。
香港的傳媒對軍方的暴行只輕描淡寫一下算了,情況與我在半島電視台看到的不太一樣。我曾與一些年輕人談起埃及的情況,他們基本上已認定了現政權是代表民主力量,而支持穆爾西的則屬於邪惡力量,民主力量無論做甚麼事都是對的,邪惡力量受到打擊是活該的,他們這種以意識形態判斷是非的方法實在令人吃驚。
老實說,我對穆斯林兄弟會的一套並不認同;但我更不認同當權者可以隨便逮捕他們的領袖,槍殺他們的支持者。這些行為本身是錯誤的,不會因做出這種行為的人高舉甚麼旗幟而有所改變。可惜,我們的社會已愈來愈以簡單的二分法來看問題,先看對方是否非我族類,然後才決定誰是誰非。人類的悲劇大部分都是由這種心態導演的。
星期日, 7月 14, 2013
習慣成自然的監控時代
來自明報新聞網
一周經緯﹕習慣成自然的監控時代
【明報專訊】國際傳媒繼續跟進斯諾登的去向,但相較之下,他所披露的內容,卻漸漸無人問津。在網上討論區,不難發現不少人對美國政府監控網絡感到「沒什麼出奇」,甚至對情報人員要全天候監聽排山倒海的無聊資訊「寄予同情」。
斯諾登「鋒芒」蓋機密
至於美國監聽盟友的「醜聞」更加石沉大海。消息曝光之初,德法兩國政客反應激烈,要向美國興問罪之師;法國官員更摩拳擦掌,甚至有說要暫擱醞釀多時的歐美自由貿易談判。不過,歐美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上周一(8日)如期在華盛頓召開。雖然私隱保護亦在議程,但在英國反對下,議程不包括討論美國涉嫌監聽歐洲盟友的指控,理由是國防安全事務非歐盟權限云云。《金融時報》上周中引述雙方消息指會議氣氛良好。
《經濟學人》上期社論便「警告」歐洲不要因網絡監控跟美國對幹,否則只會自招損失。社論首先指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本身也從事情報活動,高調批評美國只徒顯得「偽善」。最重要的是,歐盟還得要靠美國情報保護。果然歐洲擺完姿態後,一切依舊。
歐洲國一丘之貉難問罪
歐美屬「同聲同氣」而且各國之間對互相竊聽心知肚明,何監控本國國民的也不止美國一個。 法國《世界報》上周末披露法國情報機構對網絡通訊的監控,稱是「法國版稜鏡」。惟報道出街引起迴響不大, 法國情報機構的經費及監控程度跟美國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法國人的反應跟美國人倒十分相似:有什麼好奇怪的?
正所謂「太陽之下無新事」,美國監聽歐盟其實並非新聞。2000年,美國間諜系統Echelon曝光:這個由美英聯同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在冷戰時期設置的監聽綱絡,涉嫌監聽歐洲企業。當歐盟要討論此事時,阻撓的也是英國,理由亦是國安事務非歐盟範圍。歐盟後來成立委員會調查,翌年9月發表詳細報告,指Echelon涉嫌監聽歐洲企業,呼籲各國跟美國交涉,發展新的加密技術防範,並敦促英國退出該監聽計劃。當然,建議執行與否全視乎政治意志。報告發表後數天便發生九一一恐襲,在反恐安全大前提下,此事亦不了了之。
反恐旗幟壓倒一切私隱
這當然不是說歐美關係十分融洽。自由貿易協議談判才是真正戰場。歐盟及美國是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有研究指若達成協議締結自由貿易區,雙邊貿易可望每年增長1800億美元。但箇中涉及問題複雜,歐美之間的關稅其實已很低,但雙方產品監管不同,加重貿易成本。歐洲安全標準很多時較美國高,美國因此希望歐盟放寬規定,讓更多美國貨打入歐洲市場。這當然引起歐洲消費者憂慮。而今次談判前,法國已先下馬威,高舉「文化例外」的 旗幟(意即文化要受保護,不能交由自由市場自生自滅),反對將影音產品納入談判範圍。
最後歐盟委員會屈服法國要求,方令談判順利展開。若說竊聽觸動不到歐洲人的神經,歐美自由貿易談判所涉及的問題卻觸動了歐洲的核心價值,過程相信十分漫長。
林康琪
一周經緯﹕習慣成自然的監控時代
【明報專訊】國際傳媒繼續跟進斯諾登的去向,但相較之下,他所披露的內容,卻漸漸無人問津。在網上討論區,不難發現不少人對美國政府監控網絡感到「沒什麼出奇」,甚至對情報人員要全天候監聽排山倒海的無聊資訊「寄予同情」。
斯諾登「鋒芒」蓋機密
至於美國監聽盟友的「醜聞」更加石沉大海。消息曝光之初,德法兩國政客反應激烈,要向美國興問罪之師;法國官員更摩拳擦掌,甚至有說要暫擱醞釀多時的歐美自由貿易談判。不過,歐美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上周一(8日)如期在華盛頓召開。雖然私隱保護亦在議程,但在英國反對下,議程不包括討論美國涉嫌監聽歐洲盟友的指控,理由是國防安全事務非歐盟權限云云。《金融時報》上周中引述雙方消息指會議氣氛良好。
《經濟學人》上期社論便「警告」歐洲不要因網絡監控跟美國對幹,否則只會自招損失。社論首先指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本身也從事情報活動,高調批評美國只徒顯得「偽善」。最重要的是,歐盟還得要靠美國情報保護。果然歐洲擺完姿態後,一切依舊。
歐洲國一丘之貉難問罪
歐美屬「同聲同氣」而且各國之間對互相竊聽心知肚明,何監控本國國民的也不止美國一個。 法國《世界報》上周末披露法國情報機構對網絡通訊的監控,稱是「法國版稜鏡」。惟報道出街引起迴響不大, 法國情報機構的經費及監控程度跟美國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法國人的反應跟美國人倒十分相似:有什麼好奇怪的?
正所謂「太陽之下無新事」,美國監聽歐盟其實並非新聞。2000年,美國間諜系統Echelon曝光:這個由美英聯同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在冷戰時期設置的監聽綱絡,涉嫌監聽歐洲企業。當歐盟要討論此事時,阻撓的也是英國,理由亦是國安事務非歐盟範圍。歐盟後來成立委員會調查,翌年9月發表詳細報告,指Echelon涉嫌監聽歐洲企業,呼籲各國跟美國交涉,發展新的加密技術防範,並敦促英國退出該監聽計劃。當然,建議執行與否全視乎政治意志。報告發表後數天便發生九一一恐襲,在反恐安全大前提下,此事亦不了了之。
反恐旗幟壓倒一切私隱
這當然不是說歐美關係十分融洽。自由貿易協議談判才是真正戰場。歐盟及美國是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有研究指若達成協議締結自由貿易區,雙邊貿易可望每年增長1800億美元。但箇中涉及問題複雜,歐美之間的關稅其實已很低,但雙方產品監管不同,加重貿易成本。歐洲安全標準很多時較美國高,美國因此希望歐盟放寬規定,讓更多美國貨打入歐洲市場。這當然引起歐洲消費者憂慮。而今次談判前,法國已先下馬威,高舉「文化例外」的 旗幟(意即文化要受保護,不能交由自由市場自生自滅),反對將影音產品納入談判範圍。
最後歐盟委員會屈服法國要求,方令談判順利展開。若說竊聽觸動不到歐洲人的神經,歐美自由貿易談判所涉及的問題卻觸動了歐洲的核心價值,過程相信十分漫長。
林康琪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