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03, 2014

C觀點 - 施永青 從社會系統論看回歸

施先生一連寫了幾編從社會系統論看回歸,個人覺得甚有參考價值

中國收回香港的主權後,在香港推行一國兩制。如果中國政府肯實事求是的話,不難看到,這個嘗試並不算完全成功。

基本法是一套全新的憲制,要把它加諸香港社會之上,無可避免是有難度的。歷史上,一個社會要推行新憲制,要麼靠武力壓服,要麼靠逐步演變。

英皇制誥能在香港落實,先得靠炮艦從清廷手上奪取香港的主權與治權,繼而用殺頭的方法鎮壓香港原居民的反抗,其後還得不斷調整以適應香港的特殊環境。但基 本法的推行,既沒經過法國革命或美國獨立式的暴力強行;亦沒法透過普通法的方式逐步修訂,以致問題層出不窮,佔中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擺在中國政府面前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武力鎮壓,繼續在香港強推基本法,另一是因應回歸以來出現的新情況,對基本法進行修訂。從中國政府的行為去觀察,他們 選擇前者的機會正在增加。然而,從社會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單是靠武力鎮壓,只能收一時之效;一個社會要有平衡穩定的發展,還得看其他四大功能可否順暢發 揮。社會學家塔爾科斯.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稱這四大功能為AGIL─Adaptation, Goal Attainment, Integration and Latency。

帕森斯早期讀生物學,他把社會也視作為生命體,是一個複雜性的互適系統,大系統內又有很多既獨立又互相牽連的次系統及次次系統,形成一個多維的系統網絡 (cybernetic)。這些網絡的結構可產生上述的四大功能。一是適應功能(Adaptation),二是達標功能(Goal Attainment),三是整合功能(Integration),四是維式功能(Latency)。可惜,回歸後這四大功能都未算發揮得很好。

從Adaptation的角度去看,香港既然已回歸中國,香港社會應設法適應這個新處境。但香港有相當一部分人卻沒法調整自己的抗共情緒,傾向對一國兩制 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令社會上存在著一股很大的反建制力量。正是這股力量令香港更加難以適應自己的新處境。帕森斯認為社會的適應力對經濟發展影響至大,香港 近年的競爭力已輸給新加坡,與此很有關係。

從Goal Attainment的角度去看,香港人以前崇尚個人奮鬥,人生不外是搵錢、買樓、結婚、生子,肯努力不難達標;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人,把精力放在社會改革上,那就很難取得滿意結果,社會上的怨氣因而大增,不容易穩定下來。

從Integration的角度來看,司法制度是整合社會內部矛盾的最有效工具,香港在這方面一向做得很好;雖然不時有人危言聳聽,說香港的法治已死,但實質上遠未有這麼嚴重。到今次佔中,香港的法治才真的受到挑戰,但這只是一時現象。法治仍是香港穩定的主要基石。

從Latency的角度而言,帕森斯把它視作是一種潛在的文化力量,它是維護社會模式的主要力量,是一個社會的軟件。很明顯這副英國人留下的軟件,對一國兩制不但不能起協調作用,甚至可令矛盾激化,令基本法更難在香港推行。

原文連結

星期六, 11月 01, 2014

解決佔中是政府責任

跟據佔中發起人講,解決佔中是政府責任,不是他們,只要政府做他們要求的東西就能解決佔中。

說話真像,只要你聽話交金就會放人一樣。

星期二, 9月 16, 2014

全面落後的香港

今天看報,新加坡政府宣佈國民家庭收入的統計,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是7,030新加坡元(約43,104港元),月入超過2萬新加坡元的家庭也高達10%。翻一吓香港的數字,香港住戶月入中位數只有2.2萬,可以看到香港已被新加坡拋離。

網上看到有人說不滿香港政治未來要移居新加坡,但其實新加坡一向都不是較香港自由,而且常有說新加坡政府的社區及工商施政都會傾向親政府社區及陣營,現在香港政府某些給人非議的行為也可能是學自新加坡;所以那些說想移民新加坡的人,口說是不滿香港政治,但下意識可能只是不滿香港的社會吵鬧,而想逃到相對安定又有發展錢途的地方。(我就聽過有人口說不滿香港沒有真特首選舉,而要移民番大陸的人。)


星期一, 9月 15, 2014

學生真的知自己說甚麼做甚麼嗎?

雖然對人大決定不算是出乎個人預期,但也不無失望,而且對他們說話語帶敵我對立的心態也有點反感,但同樣對學生的一些言詞不以為然, 如甚麼要人大向港人道歉,又拋出五四運動、列舉共產黨毛澤東、周恩來也搞過罷課等學運「成功例子」。

政治各有立場,不滿對方就要對方道歉跟本就是強人所難,為真正要爭取的目標自設障礙,而且他們所指學運「成功例子」並不是和平爭取成功,學運只是一個開端,真正能成功是經過暴力革命,武裝對抗,不是學生柴娃娃的擺課就能得到成功,若他們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是自欺欺人,若他們真是要開始革命道路,他們是否準備好了,連給香港警察扣留也怕肚餓,我看就只是得啖笑。

現在的香港實在看不到出路,一方只會高壓,一方只懂自殘,全無妥協相讓,香港長遠下去沒落似乎是無法避免。

星期三, 6月 11, 2014

6.22小眾圖規限大眾 (C觀點)

十分同意施生所說的,這班人一直不是要商討或要取得社會共識,而只不過是想假借人民之名去對推行自己的早己設定的方案或圖謀...

 6.22小眾圖規限大眾 (C觀點)
有社會領袖呼籲市民於6月22日積極參與由佔中分子搞的電子公投。然而,他們給市民的選項卻十分狹窄。三種特首候選人的產生模式都包含公民提名的內容。結果是無論市民怎樣選,都會有公民提名。結論早已被設定。

究竟這三個局限市民選擇的方案是怎樣產生的呢?原來一點都不符合程序公義,而且其手段正正與他們爭取公民提名的目的相反。那就使人懷疑,他們鼓吹公民提名,究竟是基於自己篤信的理念,還是只是為了扮演反對派的角色。

倡議公民提名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要讓普通市民也有參與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機會。其精神是公民參與。但偏偏今次6.22公投提供市民的選項卻是由少數人搞出 來的。這三個選項是由佔中分子在他們自己搞的商討日活動中選出來的,只有那些肯簽名決志會積極投入佔中活動的人,才有資格為市民預先挑選合適的特首候選人 產生方案,供市民在6.22進行公投。結果,符合資格並作出投票的人只有2,565人。其代表性比提名委員會還有所不如。

商討日的概念,源於美國政治學者布魯斯.阿克曼與詹姆斯.費什金。他們原先的理念,並
不是搞自己友的小圈子商討。而是想按社會成分的恰當比例,抽樣找公眾 參與商討;以讓社會大眾透過商討,對一些社會議題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可作出理性的表態。但今次佔中分子的商討日卻虛有其名,實質上是企圖把少數人的意願, 強加於大眾頭上。

他們讓2,565人從十五個方案中,挑選出三個,硬要全體市民從中作出選擇,這不是他們自己最反對的做法嗎?怎可以由少數人先作篩選,然後規限市民必須任擇其一呢?他們這樣的手段,還堪稱自己為民主人士嗎?他們是企圖主宰人民的選擇!

搞公投的目的,是要了解人民的意願,而不是左右人民的意願。但這次6.22公投的搞手,不但規限人民的選擇,還公然叫市民不要投白票。這就變成搞手也去引 導市民如何投票。使人覺得,搞今次公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公民提名造勢,令公民提名變成「多數」香港人都支持的方案。他們甚至想引導香港人誤以為:公民 提名是民主選舉的最重要內容,沒有公民提名,就連一人一票選特首也可以不要。現實是很多國家都沒有公民提名,硬要把公民提名與一人一票捆綁在一起,只會妨 礙民主憲制的建立。

並非所有民主國家都接受公投(美國在聯邦政府層面就不認同),但接受的國家對公投的投票率都有較高的要求,認為起碼要有50%的投票率才可以令公投有效。 但今次6.22公投的搞手,卻認為只要有10萬人以上投票,結果就可以接受。全港有約600萬市民可以參加6.22公投,10萬人連2%都不夠,這樣低的 投票率,他們竟想強要市民接受,他們是否有點過分了?

星期三, 6月 04, 2014

放下「六四」包袱

不知不覺到了「六四」25周年,是時候放下「六四」包袱,但要放下的是中共,過了這麼多年了,為何還要跟人民為敵,誰沒有錯,不承認錯誤面對事實,中共只會把這「六四」罪業一直背下去,是時候放下「六四」包袱了。

星期二, 5月 06, 2014

反小圈子選舉的自己卻又去搞小圈子

今日和平佔中舉行「全民政改商討日」,話要投票選出3個方案交予全港市民公投,原來今日可以投票嘅人要先簽署了認同佔中理念意向書才可投票,咁佢同佢一直反對嘅選委會預先篩選有乜分別,公開投票時投黎投去都係哋小圈預先篩選咗嗰啲,佢個小圈子比佢反對嗰個代表性更低,下月個公開投票真係多餘。

星期三, 8月 28, 2013

我們可會尊重人

我十分同意不要自以為真理在手,便可以隨意侮辱人,一來如作者現實不是只有對錯二分,二來對方也是人,現代社會對真的犯了罪的人也要講人道,何況和我們對立的通常的只是一般人,只不過有時大家的立場及岡位不同罷。

說遠一點,一直認為民主要素之一是建基於對個人的尊重,一人一票只是形式,若只重形式而忘記了真義,那社會并不會有真正改善。

吹脹80後 - 張潤衡
不是鬥氣,只求一點理性
(2013年08月28日)

【am730專欄】對於誰講粗口?誰應該向誰道歉?或誰對誰錯也好?現在,我反而比較擔心,香港社會中的矛盾只會愈來愈深?

這是一個真實的社會,並不是三色台中的電視劇劇情,身邊發生的事情都只有誰對或誰錯嗎?不是正義的一方,便是壞透了的一方嗎?我們理性一點討論吧!

現在社會的風氣的確有點嚇人!就談一談舊日美麗動人的小倩——王祖賢,她今天老了,樣子變了一點,便得被人登上報紙封面,連搭飛機離港都得被眾多鏡頭圍攻,然後還得被許多人用不同言語品評一番。這是正確的思想嗎?

再說,一位生活於貧窮家庭的人,在接受訪問中的時候,被鏡頭拍到家中有高達模型,然後便立即被眾人圍攻了,這又是正確的思想嗎?

我不敢肯定這個家庭是真貧窮還是假貧窮,但是單憑他們有幾個高達模型,便得先被人群起侮辱及指罵,這不是很過分嗎?

理性一點想一想吧!這幾個高達模型可能是人家送的?或是因為父母寵愛孩子,而節衣縮食存錢送給孩子的?大家都不嘗試先理解一下便罵人家了?這公平嗎?又或是這個家庭不善理財,想買便買?那又怎樣?但這就等於你可以群起侮辱人家了?

試想一下吧,如果今天被人公然圍罵的是自己,感覺會是如何呢?所以,在罵之前,可否先理性地想一想,和談一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