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外國媒體也有評論留意到美國在推出新冷戰,難得一些仇中香港政論家及香港人反而說是中國自己杯弓蛇影。
From Al Jazeera
Playing with fire: Obama's threat to China
Michael Klare
Obama says US influence will turn from the Middle East towards the "vast potential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hen it comes to China policy, i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leaping from the frying pan directly into the fire? In an attempt to turn the page on two disastrous wars in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it may have just launched a new Cold War in Asia - once again, viewing oil as the key to global supremacy.
The new policy was signalled by President Obama himself on November 17 in an address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in which he laid out an audacious - and extremely dangerous - geopolitical vision.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as has been the case for the last decade, 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w concentrate its powe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My guidance is clear," he declared in Canberra. "As we plan and budget for the future, we will allocate the resources necessary to maintain our strong military presence in this region."
While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insist that this new policy is not aimed specifically at China, the implication is clear enough: from now on, the primary focus of US military strategy will not be counterterrorism, but the containment of that economically booming land - at whatever risk or cost.
The planet's new centre of gravity
The new emphasis on Asia and the containment of China is necessary, top officials insist, because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ow constitutes the "centre of gravity" of world economic activity.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was bogged down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he argument goes, China had the leeway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Washington is no longer the dominant economic actor there. If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retain its title as the world's paramount power, it must, this thinking goes, restore its primacy in the region and roll back Chinese influence. In the coming decades, no foreign policy task will, it is claimed,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is.
In line with its new strategy, the administration has undertaken a number of moves intended to bolster US power in Asia, and so put China on the defensive. These include a decision to deploy an initial 250 US Marines - someday to be upped to 2,500 - to an Australian air base in Darwin on that country's north coast, and the adoption on November 18 of "the Manila Declaration", a pledge of closer US military ties with the Philippines.
"An economically weakened United States can no longer hope to prevail in multiple regions simultaneously."
At the same time, the White House announced the sale of 24 F-16 fighter jets to Indonesia and a visit by Hillary Clinton to isolated Burma, long a Chinese ally - the first there by a secretary of state in 56 years. Clinton has also spoken of increased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ties with Singapore, Thailand and Vietnam - all countries surrounding China or overlooking key trade routes that China relies on for importing raw materials and exporting manufactured goods.
As portrayed by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such moves are intended to maximise America's advantages in the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realm at a time when China dominates the economic realm regionally. In a recent article in Foreign Policy magazine, Clinton revealingly suggested that an economically weakened United States can no longer hope to prevail in multiple regions simultaneously. It must choose its battlefields carefully and deploy its limited assets - most of them of a military nature - to maximum advantage. Given Asia's strategic centrality to global power, this means concentrating resources there.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she writes, "we have allocated immense resources to [Iraq and Afghanistan]. In the next ten years, we need to be smart and systematic about where we invest time and energy, so that we put ourselves in the best position to sustain our leadership [and] secure our interests ...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of American statecraft over the next decade will therefore be to lock in a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investment - diplomatic, economic, strategic and otherwise -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uch thinking, with its distinctly military focus, appears dangerously provocative. The steps announced entail an increased military presence in waters bordering China and enhanced military ties with that country's neighbours - moves certain to arouse alarm in Beijing and strengthen the hand of those in the ruling circle (especially in the Chinese military leadership) who favour a more activist, militarised response to US incursions.
Whatever forms that takes, one thing is certa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globe's number two economic power is not going to let itself appear weak and indecisive in the face of a US buildup on the periphery of its country. This, in turn, means that we may be sowing the seeds of a new Cold War in Asia in 2011.
The US military buildup and the potential for a powerful Chinese counter-thrust have already been the subject of discussion in the American and Asian press. But one crucial dimension of this incipient struggle has received no attention at all: the degree to which Washington's sudden moves have been dictated by a fresh analysis of the global energy equation, revealing (a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sees it) increased vulnerabilities for the Chinese side and new advantages for Washington.
The new energy equation
For decades,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heavily dependent on imported oil, much of it obtained from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while China was largely self-sufficient in oil output. In 2001, the United States consumed 19.6 million barrels of oil per day, while producing only nine million barrels itself. The dependency on foreign suppliers for that 10.6 million-barrel shortfall proved a source of enormous concern for Washington policymakers. They responded by forging ever closer, more militarised ties with Middle Eastern oil producers and going to war on occas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US supply lines.
In 2001,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consumed only five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nd so, with a domestic output of 3.3 million barrels, needed to import only 1.7 million barrels. Those cold, hard numbers made its leadership far less concerned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untry's major overseas providers - and so it did not need to duplicate the same sort of foreign policy entanglements that Washington had long been involved in.
Now, so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concluded, the tables are beginning to turn. As a result of China's booming economy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izeable and growing middle class (many of whom have already bought their first cars), the country's oil consumption is exploding. Running at about 7.8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n 2008, it will, according to recent projections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reach 13.6 million barrels in 2020, and 16.9 million in 2035.
Domestic oil pro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expected to grow from 4.0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n 2008 to 5.3 million in 2035. Not surprisingly, then, Chinese imports are expected to skyrocket from 3.8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n 2008 to a projected 11.6 million in 2035 - at which time they will exceed thos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nks to increased production in 'tough oil'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 future imports are expected to decline, even as energy consumption rises."
The US, meanwhile, can look forward to an improved energy situation. Thanks to increased production in "tough oil"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the Arctic seas off Alaska, the deep waters of the Gulf of Mexico and shale formations in Montana, North Dakota and Texas, future imports are expected to decline, even as energy consumption rises.
In addition, more oil is likely to be available from the Western Hemisphere rather than the Middle East or Africa. Again, this will be thanks to the exploitation of yet more "tough oil" areas, including the Athabasca tar sands of Canada, Brazilian oil fields in the deep Atlantic and increasingly pacified energy-rich regions of previously war-torn Colombia.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combined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Brazil is expected to climb by 10.6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between 2009 and 2035 - an enormous jump, considering that most areas of the world are expecting declining output.
Whose sea lanes are these anyway?
From a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all this seems to confer a genuine advantage on the United States, even as China becomes ever more vulnerable to the vagaries of events in, or along, the sea lanes to distant lands. It means Washington will be able to contemplate a gradual loosening of it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ties with the Middle Eastern oil states that have dominated its foreign policy for so long and have led to those costly, devastating wars.
Indeed, as President Obama said in Canberra, the US is now in a position to begin to refocus its military capabilities elsewhere. "After a decade in which we fought two wars that cost us dearly," he declared, "the United States is turning our attention to the vast potential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For China, all this spells potential strategic impairment. Although some of China's imported oil will travel overland through pipelines from Kazakhstan and Russia, the great majority of it will still come by tanker from the Middle East,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over sea lanes policed by the US Navy. Indeed, almost every tanker bringing oil to China travels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 a body of wate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now seeking to place under effective naval control.
By securing naval dominanc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adjacent water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evidently aims to acquire the 21st century energy equivalent of 20th century nuclear blackmail. Push us too far, the policy implies, and we'll bring your economy to its knees by blocking your flow of vital energy supplies.
Of course, nothing like this will ever be said in public, but it is inconceivable that senio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are not thinking along just these lines, and there is ample evidence that the Chinese are deeply worried about the risk - as indicated, for example, by their frantic efforts to build staggeringly expensive pipelines across the entire expanse of Asia to the Caspian Sea basin.
As the underlying nature of the new Obama strategic blueprint becomes clearer, there can be no question that the Chinese leadership will, in response, take step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hina's energy lifelines. Some of these moves will undoubtedly be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including, for example, efforts to court regional players like Vietnam and Indonesia as well as major oil suppliers like Angola, Nigeria and Saudi Arabia. Make no mistake, however: others will be of a military nature.
A significant buildup of the Chinese navy - still small and backward when compared to the flee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principal allies - would seem all but inevitable. Likewise, closer military ti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as well as with the Central Asian member states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and Uzbekistan), are assured.
In addition, Washington could now be sparking the beginnings of a genuine Cold-War-style arms race in Asia, which neither country can, in the long run, afford. All of this is likely to lead to greater tension and a heightened risk of inadvertent escalation arising out of future incidents involving US, Chinese and allied vessels - such as the one that occurred in March 2009 when a flotilla of Chinese naval vessels surrounded a US anti-submarine warfare surveillance ship, the Impeccable, and almost precipitated a shooting incident. As more warships circulate through these waters in an increasingly provocative fashion, the risk that such an incident will result in something far more explosive can only grow.
"Greater reliance on ... the 'dirtiest' of energies will result in increas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 multitude of other environmental hazards."
Nor will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costs of such a military-first policy aimed at China be restricted to Asia. In the drive to promote greater US self-sufficiency in energy outpu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giving its approval to production techniques - Arctic drilling, deep-offshore drilling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 that are guaranteed to lead to further Deepwater Horizon-style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 at home.
Greater reliance on Canadian tar sands, the "dirtiest" of energies, will result in increas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 multitude of other environmental hazards, while deep Atlantic oil production off the Brazilian coast and elsewhere has its own set of grim dangers.
All of this ensures that, environmentally, militarily and economically, we will find ourselves in a more, not less, perilous world. The desire to turn away from disastrous land wars in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to deal with key issues now simmering in Asia is understandable, but choosing a strategy that puts such an emphasis on military dominance and provocation is bound to provoke a response in kind. It is hardly a prudent path to head down, nor will it, in the long run, advance America's interests at a time when glob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crucial. Sacrificing th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greater energy independence makes no more sense.
A new Cold War in Asia and a hemispheric energy policy that could endanger the planet: it's a fatal brew that should be reconsidered before the slide toward confron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isaster becomes irreversible. You don't have to be a seer to know that this is not the definition of good statesmanship, but of the march of folly.
Al Jazeera 原文
星期四, 12月 22, 2011
星期一, 12月 12, 2011
香港政府親商的取態仍舊沒變
香港政府親商的取態仍舊沒變,許多時對對商人不利的資訊都不會公布,市民的利益及對市民重要的知情權反而是次要。
政府許多時不公佈出問題商店的名字、不公佈對市民有害的資訊,我想對於大部份這並不是「平衡」而是徧向商介利益。
奶油包含菌溫牀 食安不公布
熱狗同列高風險 私籲業界「勿放4小時」
【明報專訊】不少港人愛吃的香軟椰絲奶油包和熱狗,其實是高風險含菌麵包,食安中心早前調查已發現此兩款麵包的「微生物質素欠佳」,卻只向業界披露資料,並私下速速擬訂指引,籲業界應將放在室溫逾4小時的椰絲奶油包和熱狗棄掉,不能再賣,惟公眾對此風險全不知情,習慣買椰絲奶油留翌日做早餐的市民恐隨時食到屙。
食安中心最新研究亦顯示,市面食品中,桂花魚、蠔和鯧魚是二噁英含量最高食物,受砒霜污染最嚴重食品則是通菜、鹹蛋和蠔,此兩物質均屬致癌物,但署方亦只選擇性率先向食物業界講解,至今未向公眾發布資料(見另稿)。
早前調查發現 只向業界講解 食物安全中心上周發表,籲業界年底前提交意見,更特別就安全製作椰絲奶油包和熱狗訂立指引,背後原來是調查揭發兩款包含菌問題。據本報了解,食環署顧問醫生何玉賢上周與業界會晤披露,早前檢測麵包微生物含量,發現椰絲奶油包和熱狗均屬「微生物質素欠佳」的高風險麵包。
食安中心沒有進一步透露有關麵包含菌量,以及何時會公布有關資料,不過卻急急發出指引,提醒業界製作椰絲奶油包時應向供應商查詢使用的人造奶油在室溫下存放是否安全,配製奶油餡料時應審慎,以免過量。椰絲奶油包若放室溫超過4小時便應棄掉。
至於製作熱狗,指引亦要求業界要將香腸中心溫度加熱至75℃,維持至少30秒,熱狗須存放室溫少於2小時並放入雪櫃,若存放超過4小時亦要棄掉。
有麵包店擺逾5小時 記者巡視灣仔多間麵包店,大部分店員均指椰絲包出爐後很快售罄,無可能存放逾4小時,但亦有麵包店中午12時出爐的椰絲奶油包,大約十多個仍擺放至下午5時。記者查問店員知否食環署指引,店員卻回應﹕「食環署殺到來才找我老闆吧!」
奶油滋生金黃葡萄球菌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直指,奶油是滋長金黃葡萄球菌的溫牀,只要有糖和鹽能量,細菌便可高速滋生,奶油包在室溫存放2小時已不合規格,食安中心指引將之延長至4小時實已對業界很「寬鬆」。他不諱言,「食環署最弊是什麼都說要取平衡」,不公布資料怕業界受損,市民不知風險甚至再用人手揀麵包,反會令麵包含菌問題惡化。
政府許多時不公佈出問題商店的名字、不公佈對市民有害的資訊,我想對於大部份這並不是「平衡」而是徧向商介利益。
奶油包含菌溫牀 食安不公布
熱狗同列高風險 私籲業界「勿放4小時」
【明報專訊】不少港人愛吃的香軟椰絲奶油包和熱狗,其實是高風險含菌麵包,食安中心早前調查已發現此兩款麵包的「微生物質素欠佳」,卻只向業界披露資料,並私下速速擬訂指引,籲業界應將放在室溫逾4小時的椰絲奶油包和熱狗棄掉,不能再賣,惟公眾對此風險全不知情,習慣買椰絲奶油留翌日做早餐的市民恐隨時食到屙。
食安中心最新研究亦顯示,市面食品中,桂花魚、蠔和鯧魚是二噁英含量最高食物,受砒霜污染最嚴重食品則是通菜、鹹蛋和蠔,此兩物質均屬致癌物,但署方亦只選擇性率先向食物業界講解,至今未向公眾發布資料(見另稿)。
早前調查發現 只向業界講解 食物安全中心上周發表,籲業界年底前提交意見,更特別就安全製作椰絲奶油包和熱狗訂立指引,背後原來是調查揭發兩款包含菌問題。據本報了解,食環署顧問醫生何玉賢上周與業界會晤披露,早前檢測麵包微生物含量,發現椰絲奶油包和熱狗均屬「微生物質素欠佳」的高風險麵包。
食安中心沒有進一步透露有關麵包含菌量,以及何時會公布有關資料,不過卻急急發出指引,提醒業界製作椰絲奶油包時應向供應商查詢使用的人造奶油在室溫下存放是否安全,配製奶油餡料時應審慎,以免過量。椰絲奶油包若放室溫超過4小時便應棄掉。
至於製作熱狗,指引亦要求業界要將香腸中心溫度加熱至75℃,維持至少30秒,熱狗須存放室溫少於2小時並放入雪櫃,若存放超過4小時亦要棄掉。
有麵包店擺逾5小時 記者巡視灣仔多間麵包店,大部分店員均指椰絲包出爐後很快售罄,無可能存放逾4小時,但亦有麵包店中午12時出爐的椰絲奶油包,大約十多個仍擺放至下午5時。記者查問店員知否食環署指引,店員卻回應﹕「食環署殺到來才找我老闆吧!」
奶油滋生金黃葡萄球菌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直指,奶油是滋長金黃葡萄球菌的溫牀,只要有糖和鹽能量,細菌便可高速滋生,奶油包在室溫存放2小時已不合規格,食安中心指引將之延長至4小時實已對業界很「寬鬆」。他不諱言,「食環署最弊是什麼都說要取平衡」,不公布資料怕業界受損,市民不知風險甚至再用人手揀麵包,反會令麵包含菌問題惡化。
和平奬真是錯發給奧巴馬
奧巴馬上台初期便授予了他和平奬,說是要鼓勵他對和平作出貢獻,可是幾年下來,奧巴馬不但對和平沒有多大建樹,而且還有重啟東西方冷戰的勢態,使世界和平的發展出現更大變數,也更易挑起武器競賽,和平奬真是錯發給奧巴馬。
【明報專訊】 美遏普京保一哥地位東西對峙似冷戰重來
歷史往往充滿嘲諷,20年前的這個月,蘇聯分崩離析,紅旗從克里姆林宮緩緩降下,蘇聯隱入歷史,西方國家稱為一個時代的結束,是新時代的開始;美國等西方國家從此展開與俄羅斯的蜜月期,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成為民主象徵。20年後的今天,美國國務卿認為剛結束的俄羅斯國家杜馬即下議院選舉「不誠實」,換來是志切再當總統的俄羅斯總理普京反擊,認為希拉里的講話煽動俄羅斯國內近期的連串騷亂。
美國和俄羅斯是大國,儘管美國今天經濟一蹶不振,俄羅斯也未及20年前的蘇聯那樣縱橫七海,但仍是舉足輕重的大國。如今不留情面互相攻擊,意味未來一段時間,美俄關係以至全球戰略面貌可能發展至另一階段——一場新冷戰正以人們不熟悉的姿態和強度,重新來到人們頭上。
普京失席位仍強勢
美國挑戰引發反擊
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後,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得票不過半,只有49.32%,席位238個,比選前的315席大幅減少。選舉後,俄羅斯一些城巿包括首都莫斯科發生反政府示威,普京認為,這是由於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講話導致國人上街,於是毫不客氣反擊美國。
平情而言,儘管普京的統一俄羅斯黨得票較前為少,但到今天,俄羅斯還未有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可取而代之,成績最接近統一俄羅斯黨的俄共只得19%即92席,况且當地有一些小政黨會與統一俄羅斯黨結盟組成聯合政府,普京地位難以取代。從這條路走下去,普京明年勢必在3月的總統大選重回克里姆林宮,展開政治生命的第二個總統任期。
普京此前在總統任內取得成功,在於他藉能源經濟,把俄羅斯從葉利欽時代的一塌糊塗經濟平地一聲雷搞上去,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加上普京全力把俄羅斯重建為政治及軍事大國,這種文治武功皆回到大國年代的管治,構成普京當了8年總統及4年總理之後,重主克里姆林宮的政治慾望。
普京當總統的年代,美俄關係尚能維持不墜,是因為熱點減少,連中東問題俄羅斯也不多插手;伊朗及朝鮮核危機,美俄立場雖異,但與冷戰年間的針鋒相對完全迥異。不過,這種信任近年有變,美國在歐洲東部的一些動作,例如把俄羅斯毗鄰的東歐國家拉入北約,逐漸令俄羅斯感到這種包圍愈來愈接近。說到底,俄羅斯是一個對自身歷史滿懷驕傲的大國,豈容美國把戰線挖到腳下,可是,就在這時,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出現違法行為,而普京的強勢似乎有減退跡象,美國就站出來批評選舉舞弊。
俄羅斯當局把反政府示威視作美國策劃的活動,事實上,雖然不少城巿有類似示威,但總的來說還是不可能扳倒普京。相反,普京會以更強硬手段回應,普京在前蘇聯時代是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也是柔道黑帶高手,如此成長背景和運動鍛煉,不大可能令普京在美國的批評下低頭。
美東西兩線包夾中俄
冷戰圍堵戰略隱然見
美國近年外交政策出現東西方兩條戰線的發展,一是在西太平洋和中國的關係,從南海主權的高調講話為其他國家撐腰,到調動海軍陸戰隊駐紮澳洲,有看法認為,美國通過南海糾紛,組建若隱若現的圍堵中國同盟;同時,美國又通過北約在俄羅斯西線進行包夾。這兩條戰線在20年前蘇聯解體後一度消失,如今以另一種形態出現,值得注意。
美國東西兩線的動作,很有當年冷戰味,同樣是亞洲包圍中國、歐洲頂住俄羅斯,儘管可以爭辯說,這和冷戰年代的核武兵戎相見很不同,但如今看來,除了沒有足以滅地球幾次的戰略核武劍指對手,戰略位置的爭奪基本一樣。這帶出一個問題﹕美國緣何重開兩條戰線?
核心仍是全球政治和經濟的主導權。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國力大挫,中俄則因置身事外避過一劫,尋且因美國國勢下滑而登上領先大國位置。美國當了幾十年老大哥,不欲坐視失去這個位置,這不但牽涉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經濟地位也隨時失守,這是美國千秋萬代的巨大利益。這麼一來,爭霸之心重燃,各式遏制戰略出籠,90年代的溫煦關係進入冷凍期。希拉里敢於在普京失意時刻來這一手,美國很大程度已有準備在普京再擔任總統任期內,美俄關係不會明顯好轉。面對美國咄咄逼人,受到美國包夾的中俄兩國,關係可能再進一步,這與上次冷戰的全球戰略形態,確有幾分相似。
【明報專訊】 美遏普京保一哥地位東西對峙似冷戰重來
歷史往往充滿嘲諷,20年前的這個月,蘇聯分崩離析,紅旗從克里姆林宮緩緩降下,蘇聯隱入歷史,西方國家稱為一個時代的結束,是新時代的開始;美國等西方國家從此展開與俄羅斯的蜜月期,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成為民主象徵。20年後的今天,美國國務卿認為剛結束的俄羅斯國家杜馬即下議院選舉「不誠實」,換來是志切再當總統的俄羅斯總理普京反擊,認為希拉里的講話煽動俄羅斯國內近期的連串騷亂。
美國和俄羅斯是大國,儘管美國今天經濟一蹶不振,俄羅斯也未及20年前的蘇聯那樣縱橫七海,但仍是舉足輕重的大國。如今不留情面互相攻擊,意味未來一段時間,美俄關係以至全球戰略面貌可能發展至另一階段——一場新冷戰正以人們不熟悉的姿態和強度,重新來到人們頭上。
普京失席位仍強勢
美國挑戰引發反擊
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後,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得票不過半,只有49.32%,席位238個,比選前的315席大幅減少。選舉後,俄羅斯一些城巿包括首都莫斯科發生反政府示威,普京認為,這是由於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講話導致國人上街,於是毫不客氣反擊美國。
平情而言,儘管普京的統一俄羅斯黨得票較前為少,但到今天,俄羅斯還未有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可取而代之,成績最接近統一俄羅斯黨的俄共只得19%即92席,况且當地有一些小政黨會與統一俄羅斯黨結盟組成聯合政府,普京地位難以取代。從這條路走下去,普京明年勢必在3月的總統大選重回克里姆林宮,展開政治生命的第二個總統任期。
普京此前在總統任內取得成功,在於他藉能源經濟,把俄羅斯從葉利欽時代的一塌糊塗經濟平地一聲雷搞上去,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加上普京全力把俄羅斯重建為政治及軍事大國,這種文治武功皆回到大國年代的管治,構成普京當了8年總統及4年總理之後,重主克里姆林宮的政治慾望。
普京當總統的年代,美俄關係尚能維持不墜,是因為熱點減少,連中東問題俄羅斯也不多插手;伊朗及朝鮮核危機,美俄立場雖異,但與冷戰年間的針鋒相對完全迥異。不過,這種信任近年有變,美國在歐洲東部的一些動作,例如把俄羅斯毗鄰的東歐國家拉入北約,逐漸令俄羅斯感到這種包圍愈來愈接近。說到底,俄羅斯是一個對自身歷史滿懷驕傲的大國,豈容美國把戰線挖到腳下,可是,就在這時,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出現違法行為,而普京的強勢似乎有減退跡象,美國就站出來批評選舉舞弊。
俄羅斯當局把反政府示威視作美國策劃的活動,事實上,雖然不少城巿有類似示威,但總的來說還是不可能扳倒普京。相反,普京會以更強硬手段回應,普京在前蘇聯時代是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也是柔道黑帶高手,如此成長背景和運動鍛煉,不大可能令普京在美國的批評下低頭。
美東西兩線包夾中俄
冷戰圍堵戰略隱然見
美國近年外交政策出現東西方兩條戰線的發展,一是在西太平洋和中國的關係,從南海主權的高調講話為其他國家撐腰,到調動海軍陸戰隊駐紮澳洲,有看法認為,美國通過南海糾紛,組建若隱若現的圍堵中國同盟;同時,美國又通過北約在俄羅斯西線進行包夾。這兩條戰線在20年前蘇聯解體後一度消失,如今以另一種形態出現,值得注意。
美國東西兩線的動作,很有當年冷戰味,同樣是亞洲包圍中國、歐洲頂住俄羅斯,儘管可以爭辯說,這和冷戰年代的核武兵戎相見很不同,但如今看來,除了沒有足以滅地球幾次的戰略核武劍指對手,戰略位置的爭奪基本一樣。這帶出一個問題﹕美國緣何重開兩條戰線?
核心仍是全球政治和經濟的主導權。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國力大挫,中俄則因置身事外避過一劫,尋且因美國國勢下滑而登上領先大國位置。美國當了幾十年老大哥,不欲坐視失去這個位置,這不但牽涉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經濟地位也隨時失守,這是美國千秋萬代的巨大利益。這麼一來,爭霸之心重燃,各式遏制戰略出籠,90年代的溫煦關係進入冷凍期。希拉里敢於在普京失意時刻來這一手,美國很大程度已有準備在普京再擔任總統任期內,美俄關係不會明顯好轉。面對美國咄咄逼人,受到美國包夾的中俄兩國,關係可能再進一步,這與上次冷戰的全球戰略形態,確有幾分相似。
星期三, 12月 07, 2011
通識的問號!
曾有機會跟設計通識課的人傾過,他們的計分方法也就是找些現存的資料文獻,在當中找一些"keywords",然後比分就看文中中了多少"keywords",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幾份抄考而成的報告竟都取得了高分,因為設計通識課的人也不是強調邏輯思考而是抄考。
也有跟個做學生的談了一吓,他們就是知道是計"keywords",不中"keyword"沒分,對這樣的計分方法也無可奈何。
也有跟個做學生的談了一吓,他們就是知道是計"keywords",不中"keyword"沒分,對這樣的計分方法也無可奈何。
"吹脹80後 - 張潤衡
通識的問號!
(2011年12月07日)
通識的問號!
(2011年12月07日)
其實老師不懂「研究」是很合理的。因為在大學的教育裡,若主修科跟研究無關的話,除非你同時進修了研究碩士或博士課程,不然,你一生都未必有機會接觸到研究這東西。
研究是一門十分專業的知識,在研究的世界裡最講究的是正確研究方法,準確的研究結果,與及誠實的研究態度。
這三項條件,從我的幾位晚輩的研究報告當中,我連一項也見不到,當然,在他們的老師身上也見不到任何其中一項。
結果怎樣了?
他們隨便的找來幾份資料,隨便的寫幾條問題當成問卷,然後便隨便的自問自答地完成眼前的幾十份試卷,再隨便找來一些文獻東抄考,西抄考的抄成一份報告。
我好言相勸幾位晚輩說,在大學被發現抄襲他人的研究可會被立即踢出校的。答覆卻竟然是:「等考上大學才算吧!」
我本想,沒法子吧,讓她們被中學老師處罰總好過他們日被大學踢出校。可是,這幾份抄考而成的報告竟都取得了高分而回!
我心想,抄得這麼明顯也沒被發現,我還能信通識嗎?"
星期二, 11月 29, 2011
美國為何要逼人民幣升值
除了逼人民幣升值,這幾年美國的外交活動都不時以反華作主題或離間第三國與中國的關係,希拉里就曾在柬埔寨的對大學生的演講中叫柬埔寨不要太親近中國,也在出訪非洲時不點名批評中國是非洲的新植民主意者。
美國現在是有心阻撓中國的和平發展,他甚至有可能會為自己的利益挑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戰爭...
C觀點 - 施永青
(2011年11月29日)
(2011年11月29日)
這是世上最荒謬的指控,完全不合情理。中美貿易是雙方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美國覺得這樣做對美國沒有好處,隨時可以不再幫襯中國。中國並沒有用軍事力量去逼外國非買中國貨不可。
現實是美國的消費者覺得中國貨抵買,才會選擇中國貨的。世上的買家,只會怨貨品的售價貴,哪有怨貨品的訂價低的。美國想中國貨覺得貴一些,很明顯是一種政治上的考慮,而不是純為了經濟利益。
中國能把產品以一個低廉的價格出售,是要付出代價的。為此,中國人付出了血汗,中國的河山受到嚴重的污染,若非中國的經濟底子差,在自己的人民消費能力有限的時候,不得不依賴出口去帶動經濟。有條件的話,中國怎會不想把自己產品售價訂得高一點?
現實是在每一單貿易談判中,中國的廠家都在試圖賣到好一點的價錢,壓價的是美國的入口商;現在美國卻反過來惡人先告狀。美國為何不設法令自己的入口商出價高一點,中國作為賣方,一定不會反對。
自從中國產品大量輸美後,美國的通脹一直處於偏低水平,而美國人的物質生活亦相對比以前更豐裕,那美國為甚麼還要不斷指控中國呢?原因是美國作為世界的一哥,他最不想看到有另一個國家可崛起,逐漸威脅他的地位。誰想做老二,美國就不讓他好過,非要他自覺地與老大保持一段距離不可。鄧小平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告誡中國應韜光養晦的。
鄧小平原先是叫中國不要當頭的,但中國後來卻想有多點作為,又辦奧運,又辦世博,只以新發彩的氣勢去四處旅遊,買名牌,掃紅酒,自招妒忌。
美國指中國產品的傾銷打擊了美國本土的製造業,這只是一種藉口吧了。美國自八十年代開始,已進行產業轉型,不再依賴低增值的製造業,改為發展高增值的服務業。沒有中國貨的競爭,美國一樣敵不過日本、南韓、印尼,以至墨西哥的競爭。
由此可見,美國要人民幣升值,根本不是為了挽救自己的製造業,而是要拖累中國對全球的出口貿易。人民幣的匯價一旦按美國的標準大幅上升,中國的產品就會一下子變得不便宜,那中國過去那種依賴出口作經濟推動的發展模式,就必然會受阻滯。如果中國一時找不到新的發展模式,變成走日本的老路,那中國的崛起就不能對美國造成威脅。
星期一, 11月 07, 2011
星期六, 9月 24, 2011
星期四, 9月 22, 2011
星期日, 9月 18, 2011
香港政府趕絶小生意的靈活經營
香港政府做事的方法許多時都趕絶小生意的靈活經營,之前出文已提到這問題,現在是變本加勵。
的士小巴代表抗議不滿警方封通往柴灣墳場
一批的士及小巴司機,不滿運輸署今日起至十月底的星期六、日及假期,不准非專線小巴及的士,駛入通往華人永遠墳場的連城道,只讓專線小巴及巴士行駛,大約四十名代表,今早一度堵塞連城道表達不滿。代表說,今早與運輸署及警方通過電話,同意盡快安排會議,但若果未能解決,不排除星期六再發起堵塞行動。
有掃墓市民說,無交通工具直達墳場感到不便,不過亦有人說一直以來都是步行上山,已經習慣。有司機表示,以往運輸署只會在重陽節及清明節封路,認為今次做法無必要及不公平,影響司機生計,又批評署方沒有諮詢業界,要求與運輸署長見面及擱置有關措施。
前文: 香港失去經濟活力的原因之一
的士小巴代表抗議不滿警方封通往柴灣墳場
一批的士及小巴司機,不滿運輸署今日起至十月底的星期六、日及假期,不准非專線小巴及的士,駛入通往華人永遠墳場的連城道,只讓專線小巴及巴士行駛,大約四十名代表,今早一度堵塞連城道表達不滿。代表說,今早與運輸署及警方通過電話,同意盡快安排會議,但若果未能解決,不排除星期六再發起堵塞行動。
有掃墓市民說,無交通工具直達墳場感到不便,不過亦有人說一直以來都是步行上山,已經習慣。有司機表示,以往運輸署只會在重陽節及清明節封路,認為今次做法無必要及不公平,影響司機生計,又批評署方沒有諮詢業界,要求與運輸署長見面及擱置有關措施。
前文: 香港失去經濟活力的原因之一
星期三, 9月 14, 2011
星期二, 9月 13, 2011
星期一, 8月 29, 2011
星期日, 8月 28, 2011
星期四, 8月 25, 2011
星期一, 7月 25, 2011
人口轉變 中國處生死關口
路易斯拐點就常看到,這編文還提到較少人說的人口紅利視窗及庫茲涅茲拐點。
人口轉變 中國處生死關口
【明報專訊】2011年7月25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人口佔比持續上升,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供應,也通過高儲蓄率保證了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加。但是這一增長的動力在2004年之後開始弱化,中國經濟已經越過路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
長期來看,人口紅利視窗也將在2013年前後關閉。兩大拐點的越過,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隱憂,過去30年支援中國高增長的發展模式將不可持續,中國經濟亟待轉型。
從人口紅利 走向人口負債
短期而言,從勞動力無限供給到跨越「路易斯拐點」、從「人口紅利」走向「人口負債」的轉變,會影響一國的負債融資能力、資產配置能力及使用槓桿率的能力,並相應產生三種潛在的風險:融資風險、資產價格下行風險及槓桿率收縮風險。人口結構對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可能衝擊限制了政策的騰挪空間,未來經濟過熱與經濟「硬陸」之間的切換更為頻繁。
路易斯拐點的基本定義是,在二元經濟存在的情下,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因此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領域的轉移不會引致工資水平的上升,換言之,農村勞動力是無限供應的。當路易斯拐點到來之時,非農產業必須提高工資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自2004年前後,一方面我們觀測到了農村勞動力工資水平的上升,另一方面也觀測到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的趨緩,這一價格和數量相悖,正說明農村勞動力的無限供應已經結束。
一般而言,有二元經濟特徵的國家往往首先經歷路易斯拐點,此後這些國家不再享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帶來的低廉成本,但是總勞動人口存量依然巨大,撫養比依舊較低,在勞動力供應方面仍不存在明顯的約束。這種高勞動人口佔比,低撫養比的人口結構優勢即為人口紅利。由於生產性人口多於消費性人口,國民儲蓄一般維持高位,這為資本形成提供了充足保證,同時大量年輕勞動力的存在不僅解決了勞動投入問題,也有利於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保證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老化速度 快過經濟發展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越過路易斯拐點後,依舊享受人口紅利直到90年代初,韓國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跨過路易斯拐點後至今處於人口紅利窗口階段。根據聯合國資料顯示,中國人口紅利視窗將在2015年關閉(圖1)。事實上,伴隨經濟增長,社會人口結構必然趨於老化。但是中國的老齡化過程顯然快於經濟發展過程,面臨嚴重的「未富先老」問題。自1982年到2009年,中國用了僅僅25年時間,就走完了日本60至70年的路。中國2009年的人均收入不到3500美元,日本1990年的人均收入則為25000美元,但是二者卻擁有相同的人口結構。
消費將上升 投資增速下降
綜上,中國的人口紅利拐點即將到來。未來中國經濟將受到勞動力供應緊張和老齡化持續加快的雙重擠壓。相比於日本和韓國,中國經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原因有以下兩個:第一,不同於韓國和日本在跨過路易斯拐點30年之後才遭遇人口紅利拐點,中國的兩大拐點幾乎同時到來,因此勞動力供給的形勢更為嚴峻;第二,不同於韓國和日本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已經擁有較高的人均收入,中國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即邁入老齡化,因此經濟增長承受的壓力將更大。
路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拐點的相繼越過將給中國經濟帶來諸多挑戰,人口結構的約束將促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雖然路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拐點在定義上有區別,但是其對經濟的影響卻有相似之處。
第一,二者都將抬高勞動力供應價格。勞動力供應充分條件下的低通脹,高增長態勢將不可持續;
第二,勞動力供應的緊張將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越過拐點後經濟增長趨勢將出現系統性下降;
第三,勞動力供應約束將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形式,勞動報酬佔比上升,從而帶動消費興起;
第四,消費上升將導致儲蓄下降,投資增速將出現下降,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由投資轉向消費(圖2);
第五,收入分配將更趨合理。
須收窄收入差距 免重蹈拉美覆轍
在以上五點中,前兩點是越過拐點可能面臨的風險,簡單來說就是高通脹低增長的風險;後三點則是可能面臨的機會,在越過拐點後,經濟內生增長的激勵將增強,消費帶動的經濟增長將擴大服務業需求,從而有效帶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持續。
經濟學家庫茲涅茲認為,伴隨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差距先擴大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那一點即為庫茲涅茲拐點。一國經濟能否成功越過庫茲涅茲拐點,收入差距能否成功縮小,是其能否維持持續增長動力的關鍵。可以看出,拉美各國未能成功越過,令經濟出現中等收入陷阱,衡量經濟不平等程度的基尼係數亦很高,而成功實現跨越的日本、韓國,基尼係數則較低。
結合其他證據,我們相信中國正在接近庫茲涅茲拐點,中國經濟已經處於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
(二之一)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人口轉變 中國處生死關口
【明報專訊】2011年7月25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人口佔比持續上升,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供應,也通過高儲蓄率保證了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加。但是這一增長的動力在2004年之後開始弱化,中國經濟已經越過路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
長期來看,人口紅利視窗也將在2013年前後關閉。兩大拐點的越過,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隱憂,過去30年支援中國高增長的發展模式將不可持續,中國經濟亟待轉型。
從人口紅利 走向人口負債
短期而言,從勞動力無限供給到跨越「路易斯拐點」、從「人口紅利」走向「人口負債」的轉變,會影響一國的負債融資能力、資產配置能力及使用槓桿率的能力,並相應產生三種潛在的風險:融資風險、資產價格下行風險及槓桿率收縮風險。人口結構對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可能衝擊限制了政策的騰挪空間,未來經濟過熱與經濟「硬陸」之間的切換更為頻繁。
路易斯拐點的基本定義是,在二元經濟存在的情下,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因此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領域的轉移不會引致工資水平的上升,換言之,農村勞動力是無限供應的。當路易斯拐點到來之時,非農產業必須提高工資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自2004年前後,一方面我們觀測到了農村勞動力工資水平的上升,另一方面也觀測到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的趨緩,這一價格和數量相悖,正說明農村勞動力的無限供應已經結束。
一般而言,有二元經濟特徵的國家往往首先經歷路易斯拐點,此後這些國家不再享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帶來的低廉成本,但是總勞動人口存量依然巨大,撫養比依舊較低,在勞動力供應方面仍不存在明顯的約束。這種高勞動人口佔比,低撫養比的人口結構優勢即為人口紅利。由於生產性人口多於消費性人口,國民儲蓄一般維持高位,這為資本形成提供了充足保證,同時大量年輕勞動力的存在不僅解決了勞動投入問題,也有利於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保證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老化速度 快過經濟發展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越過路易斯拐點後,依舊享受人口紅利直到90年代初,韓國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跨過路易斯拐點後至今處於人口紅利窗口階段。根據聯合國資料顯示,中國人口紅利視窗將在2015年關閉(圖1)。事實上,伴隨經濟增長,社會人口結構必然趨於老化。但是中國的老齡化過程顯然快於經濟發展過程,面臨嚴重的「未富先老」問題。自1982年到2009年,中國用了僅僅25年時間,就走完了日本60至70年的路。中國2009年的人均收入不到3500美元,日本1990年的人均收入則為25000美元,但是二者卻擁有相同的人口結構。
消費將上升 投資增速下降
綜上,中國的人口紅利拐點即將到來。未來中國經濟將受到勞動力供應緊張和老齡化持續加快的雙重擠壓。相比於日本和韓國,中國經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原因有以下兩個:第一,不同於韓國和日本在跨過路易斯拐點30年之後才遭遇人口紅利拐點,中國的兩大拐點幾乎同時到來,因此勞動力供給的形勢更為嚴峻;第二,不同於韓國和日本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已經擁有較高的人均收入,中國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即邁入老齡化,因此經濟增長承受的壓力將更大。
路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拐點的相繼越過將給中國經濟帶來諸多挑戰,人口結構的約束將促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雖然路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拐點在定義上有區別,但是其對經濟的影響卻有相似之處。
第一,二者都將抬高勞動力供應價格。勞動力供應充分條件下的低通脹,高增長態勢將不可持續;
第二,勞動力供應的緊張將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越過拐點後經濟增長趨勢將出現系統性下降;
第三,勞動力供應約束將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形式,勞動報酬佔比上升,從而帶動消費興起;
第四,消費上升將導致儲蓄下降,投資增速將出現下降,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由投資轉向消費(圖2);
第五,收入分配將更趨合理。
須收窄收入差距 免重蹈拉美覆轍
在以上五點中,前兩點是越過拐點可能面臨的風險,簡單來說就是高通脹低增長的風險;後三點則是可能面臨的機會,在越過拐點後,經濟內生增長的激勵將增強,消費帶動的經濟增長將擴大服務業需求,從而有效帶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持續。
經濟學家庫茲涅茲認為,伴隨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差距先擴大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那一點即為庫茲涅茲拐點。一國經濟能否成功越過庫茲涅茲拐點,收入差距能否成功縮小,是其能否維持持續增長動力的關鍵。可以看出,拉美各國未能成功越過,令經濟出現中等收入陷阱,衡量經濟不平等程度的基尼係數亦很高,而成功實現跨越的日本、韓國,基尼係數則較低。
結合其他證據,我們相信中國正在接近庫茲涅茲拐點,中國經濟已經處於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
(二之一)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星期六, 7月 23, 2011
星期四, 6月 16, 2011
合法欺騙
保障與宣傳不符,但消委會居然不是企在消費者的立場禁止誤導的宣傳,而是如保險公司的一樣同聲同氣的叫應細閱保單條文,許多時香港消委會似是怕了商家或的保護商家做生意的立場比保護消費者更強,這也難怪香港不少人會說香港政府官商勾結。
【明報專訊】不少市民都會購買醫療保險,但醫保條款繁複,消委會在本年度共收到16宗醫保投訴個案,其中有個案投訴在購買了「終身保障」的保險合約後,其中住院部分的原有保障計劃被保險公司單方面中止,更要求事主購買增加了保費的新住院計劃,「終身受保」卻不能保障終身。
需多付千元購新計劃
消委會最新一期《選擇》月刊中引述,事主黃先生在2005年向保險公司買了一份包括人壽、意外、危疾及住院的終身保險合約,一直有按時繳交保費,但至2010年保險公司指合約中的住院計劃已被中止,表示黃需要購買新的住院計劃,但保費卻增加了約1000元。
黃先生表示當初投保時,宣傳單張清楚列明「終身保障」、「保證可續保至100歲」等字眼,但保險公司事後稱宣傳單張資料只作參考,一切皆以保單生效後的詳細條文作準,最終更拒絕了黃先生取消整份保險合約的要求,黃先生交了5年的住院計劃保費也未能索回。
消委會:應細閱保單條文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一般保單上皆附有條文,表明保險公司擁有取消保單、更改續保或條款等權力,消費者簽約前應仔細閱讀,若遇上索償問題,可向「保險索償投訴局」求助。
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朱永耀說,如發覺個別保險公司對保險產品的宣傳資料有誤導,將會向有關公司跟進。他亦提醒市民,購買保險前應仔細了解保單的保障範圍和相關條文和定義。
【明報專訊】不少市民都會購買醫療保險,但醫保條款繁複,消委會在本年度共收到16宗醫保投訴個案,其中有個案投訴在購買了「終身保障」的保險合約後,其中住院部分的原有保障計劃被保險公司單方面中止,更要求事主購買增加了保費的新住院計劃,「終身受保」卻不能保障終身。
需多付千元購新計劃
消委會最新一期《選擇》月刊中引述,事主黃先生在2005年向保險公司買了一份包括人壽、意外、危疾及住院的終身保險合約,一直有按時繳交保費,但至2010年保險公司指合約中的住院計劃已被中止,表示黃需要購買新的住院計劃,但保費卻增加了約1000元。
黃先生表示當初投保時,宣傳單張清楚列明「終身保障」、「保證可續保至100歲」等字眼,但保險公司事後稱宣傳單張資料只作參考,一切皆以保單生效後的詳細條文作準,最終更拒絕了黃先生取消整份保險合約的要求,黃先生交了5年的住院計劃保費也未能索回。
消委會:應細閱保單條文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一般保單上皆附有條文,表明保險公司擁有取消保單、更改續保或條款等權力,消費者簽約前應仔細閱讀,若遇上索償問題,可向「保險索償投訴局」求助。
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朱永耀說,如發覺個別保險公司對保險產品的宣傳資料有誤導,將會向有關公司跟進。他亦提醒市民,購買保險前應仔細了解保單的保障範圍和相關條文和定義。
星期三, 3月 30, 2011
東電考慮廢棄1至4號機組
福島核電站的核洩漏已三個星期,今天才說最終也會考慮廢棄。
已經影响了全日本經濟,幾十萬人要離開家園,幾個縣的農業報廢,旅遊業受到重大衝擊,現在也只說最終會考慮廢棄,有冇搞錯,不是應先解決核洩漏為優先,廢不廢棄是次要問題,若廢棄就可及早解決,現在不斷惡化的情形就是人禍,這是明顯把東電利益放在日本國家及人民利益之上,為何日本政府可以讓東電這樣做?
已經影响了全日本經濟,幾十萬人要離開家園,幾個縣的農業報廢,旅遊業受到重大衝擊,現在也只說最終會考慮廢棄,有冇搞錯,不是應先解決核洩漏為優先,廢不廢棄是次要問題,若廢棄就可及早解決,現在不斷惡化的情形就是人禍,這是明顯把東電利益放在日本國家及人民利益之上,為何日本政府可以讓東電這樣做?
星期五, 3月 18, 2011
比較 Seagate ST3500320AS 與 ST3500413AS
雞瘟發不完,兩年前買了隻死雞 ST3500320AS 己總共換了三隻,今次保養已冇320AS,給我換了隻新一代的 ST3500413AS,buffer 從32M減到只有16M,不過似乎效能還是有所增強,以下是用 HD Tune 的測試,因在不同時間及OS上做的測試,所以只用來參考一下。
除了效能,新一代也比較靜。
除了效能,新一代也比較靜。
星期四, 3月 17, 2011
備份 MS Office 啟動檔案及機碼
有機會你的 MS Office 已經啟動但註冊碼可能己經失效,那最好是先備份起 MS Office 啟動檔案及機碼,若要重裝電腦也可以用這備份來啟動 Office。
這是在網上找來的 Office 備份 cmd 檔案,個人作了少許改動以減少不必要的機碼備份,檔案只是一個簡單批次檔,在 Windows 7 上以管理員權限執行便可。
留意要先安裝 Office 後才可執行這檔案,而且就算己匯入備份,第一次開啟 Office 程式時也會要求輸入註冊碼,只要輸入原有的註冊碼,不用連線也可以啟動 Office。
若電腦硬件有大改變可能會使備份無效,但個人試過只是換了硬盤也沒問題。
下載頁面
這是在網上找來的 Office 備份 cmd 檔案,個人作了少許改動以減少不必要的機碼備份,檔案只是一個簡單批次檔,在 Windows 7 上以管理員權限執行便可。
留意要先安裝 Office 後才可執行這檔案,而且就算己匯入備份,第一次開啟 Office 程式時也會要求輸入註冊碼,只要輸入原有的註冊碼,不用連線也可以啟動 Office。
執行後會出現選單,操作簡單 |
若電腦硬件有大改變可能會使備份無效,但個人試過只是換了硬盤也沒問題。
下載頁面
星期三, 3月 16, 2011
修改 Java Cache 暫存檔案的位置
修改 Java Cache 暫存檔案的位置需要編輯以下檔案,
在檔案加入以下一行
deployment.user.cachedir=(directory)
參考
http://download.oracle.com/javase/1.5.0/docs/guide/deployment/deployment-guide/properties.html
(User Application Data Folder)\Sun\Java\Deployment\deployment.properties
在檔案加入以下一行
deployment.user.cachedir=(directory)
參考
http://download.oracle.com/javase/1.5.0/docs/guide/deployment/deployment-guide/properties.html
用 IE 預設香港字
看明報不時有香港字出現,以前 Firefox 3.6 可以預設繁中以香港字顯示,但 Firefox 4 沒有這方法預設香港字,反而 IE 9 可以預設,方法如下
1. 在"控制台"進入"網際網路選項"
2. 在"一般"頁面下點選"字型"
3. 在"字型"視窗下如圖選擇"細明體_HKSCS"來顯示繁體中文
現在 Firefox 4 就可以利用 IE Tab 看明報並顯示出正確的香港字。
1. 在"控制台"進入"網際網路選項"
2. 在"一般"頁面下點選"字型"
3. 在"字型"視窗下如圖選擇"細明體_HKSCS"來顯示繁體中文
現在 Firefox 4 就可以利用 IE Tab 看明報並顯示出正確的香港字。
星期六, 3月 12, 2011
黨大?法大?
以下是在明報看到一段吳邦國在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上的講話,看上去是自相矛盾,若司法不獨立而是受黨的領導,那有可能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除非黨內的領導人是以全民或黨內大多數票形式選出來...但他們會這樣做嗎?
國內的法治思想似乎還離實現很遠。
「對立法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及時向黨中央報告。總之,我們的一切法律法規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制定的,我們制定的一切法律法規都必須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和完善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吳邦國強調,建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是深刻總結文革的慘痛教訓,強調必須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國內的法治思想似乎還離實現很遠。
星期四, 3月 10, 2011
星期三, 3月 09, 2011
SOHO 與瑞房 (續)
星期四, 2月 24, 2011
星期六, 2月 19, 2011
驗證原版 Windows 7 SP1 的 ISO 檔
在網上下載得來的 Windows 7 ISO 檔,最好是驗證一下是不是原版或有沒有下載錯誤,方法是對比一下 ISO 檔的 SHA1 碼是不是跟微軟提供的一樣
mu_windows_7_and_windows_server_2008_r2_sp1_x86_x64_dvd_619642.iso
SHA1: F2ABA1102E18EAD08C78527AB422C09AB7D1F54C
ISO/CRC: B07748AE
en_windows_7_ultimate_with_sp1_x64_dvd_618240.iso
SHA1: 1693B6CB50B90D96FC3C04E4329604FEBA88CD51
ISO/CRC: 8589EE18
en_windows_7_ultimate_with_sp1_x86_dvd_619077.iso
SHA1: 92C1ADA4FF09C76EC2F1974940624CAB7F822F62
ISO/CRC: C2966895
mu_windows_7_sp1_language_pack_x64_dvd_619714.iso
SHA1: 7CD1FE568D968D89792DC9FF20E9AF2B318995C2
ISO/CRC: 1031E26F
mu_windows_7_sp1_language_pack_x86_dvd_619714.iso
SHA1: E9261433FF5CCACA818328A9BDBBED3F21A6405E
ISO/CRC: 463148B9
驗證碼可在 MSDN 以下連結查到
http://msdn.microsoft.com/en-us/subscriptions/downloads/default.aspx
舊貼
驗證原版 Windows 7 的 ISO 檔
mu_windows_7_and_windows_server_2008_r2_sp1_x86_x64_dvd_619642.iso
SHA1: F2ABA1102E18EAD08C78527AB422C09AB7D1F54C
ISO/CRC: B07748AE
en_windows_7_ultimate_with_sp1_x64_dvd_618240.iso
SHA1: 1693B6CB50B90D96FC3C04E4329604FEBA88CD51
ISO/CRC: 8589EE18
en_windows_7_ultimate_with_sp1_x86_dvd_619077.iso
SHA1: 92C1ADA4FF09C76EC2F1974940624CAB7F822F62
ISO/CRC: C2966895
mu_windows_7_sp1_language_pack_x64_dvd_619714.iso
SHA1: 7CD1FE568D968D89792DC9FF20E9AF2B318995C2
ISO/CRC: 1031E26F
mu_windows_7_sp1_language_pack_x86_dvd_619714.iso
SHA1: E9261433FF5CCACA818328A9BDBBED3F21A6405E
ISO/CRC: 463148B9
驗證碼可在 MSDN 以下連結查到
http://msdn.microsoft.com/en-us/subscriptions/downloads/default.aspx
舊貼
驗證原版 Windows 7 的 ISO 檔
星期四, 2月 17, 2011
星期三, 2月 16, 2011
免費高清片轉檔軟件試用
最近想把在機頂盒錄下的高清電視轉成較細小的電腦影片檔備份,原機頂盒的檔案是以 AVC 編碼的 trp 檔,試用了以下不同的轉檔軟件;
Format Factory
SUPER
Any Video Converter
Hamster Free Video Converter
RealProducer
MediaCoder
結果只有 Format Factory 可以成功轉檔,其它都不能讀入 trp 檔,可能是機頂盒廠商不是用標準的編碼,所以很多軟件都不能讀 trp 檔。
後註︰
最後是用了威力導演9,隨了轉檔還可刪掉廣告。
Format Factory
SUPER
Any Video Converter
Hamster Free Video Converter
RealProducer
MediaCoder
結果只有 Format Factory 可以成功轉檔,其它都不能讀入 trp 檔,可能是機頂盒廠商不是用標準的編碼,所以很多軟件都不能讀 trp 檔。
後註︰
最後是用了威力導演9,隨了轉檔還可刪掉廣告。
星期一, 1月 24, 2011
星期四, 1月 13, 2011
決策癱瘓 - 近年投資的自我寫照
左揀右揀,買咗爛橙 - 應抓緊關鍵資訊
作者: 黃國 |
如此操作,結局有三:左諗右諗,原地打躉,坐失良機;左度右度,最終細搏,大勝變小贏;左揀右揀,買咗爛橙,爆升才買,落得一買即艇。上述問題的共通點,一字記之曰:「慢」。查實選擇越多,未必是好事,最終釀成「決策癱瘓」,動彈不得。
何謂決策癱瘓?以一例解釋。一次實驗中,心理學家設定情景:有一年老關節炎患者,需動大手術,基本上是「煎皮拆骨」,料其難以忍受。此際出現一種新 藥,醫生會如何選擇?結果:近半受訪醫師會即試新藥,免老人動刀受苦。接下來才是戲肉:設同時出現兩種新藥,互有優劣,又如何?正路去想,應有更多醫師選 擇用藥,可結果卻恰恰相反:僅四份一受訪醫師選用藥,四份三竟決定開刀算數!
選擇增加,往往令人無所適從。難以決定下,盡快投向最不理性之處,省卻苦惱,人性使然。譬如你認為買股優於揸現金,如市場只有一股,無需多講,都會入貨。但有幾十隻股票,各有千秋,反不能入手,最終所揀,可能是最差選擇:揸現金。
選擇太多外,資訊太多,也會導致「決策癱瘓」。正如之前在報章所寫:「一般人的錯覺,是資訊越多越好,所以經常陷入搜尋資訊的泥沼。」解決辦法:專注找出「關鍵資訊」所在。上次寫報紙,是針對投機思維,今次嘗試解釋如何篩選長線投資的關鍵資訊。
長線投資的關鍵資訊,務必為「新」。新,有兩義。新之第一義:「從無到有」,如09年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去年推行經濟適用房,後來汽車股、家電股以及中國建築(3311), 股價大幅飆升,是為鮮明的例子。新之第二義:「恍然大悟」,事件早已存在,只是留意者稀,要半年、甚至一年,終達臨界點,才會忽然人人察覺,人人關心,人 人認同。如2010年上半年,零售市道,已極暢旺,凡有行商場,盲都睇到,但要到第四季,全港散戶才恍然大悟,爭相認同,高位飛身搶入。股價拋物線飛升之 際,也是開到荼靡之時。簡單而言,散戶皆知的資訊,價值近零。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日本股神是川銀藏,皆靠「關鍵資訊」獲取鉅利,不妨參考其著作偷師。現時報紙地產版中,商場、寫作樓租金飛升的新聞,不知凡幾,散戶何時方「恍然大悟」?
原文連結
訂閱:
文章 (Atom)